认“死理”的龚德凌
——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党建园地>支部党建
更新时间: 2010年03月05日

学习材料二

20104

党员风采 龚德凌:以教师为本 以学生为本

一所省级贫困乡的学校办成全国闻名“人才摇篮”

认“死理”的龚德凌

从教20年,校长当了13年。在他的手上,一所省级贫困乡的学校,办成了全国闻名的“人才摇篮”;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他所在的学校创造出连城市学校也望尘莫及的骄人成绩。

龚德凌,江西省芦溪县源南学校校长。这位瘦小却文质彬彬的中年人,多年来不图“名利”,只认一个“死理”: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

 

  不把校长当个“官”

  身为一校之长,龚德凌在源南却是出了名的“没官样”。

  今年刚到源南学校的李娟老师清楚地记得,每次龚德凌来听她的课,进门必定先说一句“李老师,我是来学习的”。一堂课结束,他也不忙走,而是拉着李娟分析上课时遇到的问题,找出改进的办法。“他讲得很实在,对我的教学很有好处。”

  对学生而言,龚德凌是一个“很亲切的人,一点架子也没有”。学生刘娜多次看到龚校长在校园里捡纸屑。每次鼓号队训练,她都能看到龚校长的身影,即使是周末也不例外。

  老师们说,龚德凌“不仅仅是校长,更是个家长,学校就是他的家”。从1997年上任以来,只要不出差,龚德凌总是第一个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尽管妻子下岗,父母年迈多病,但一年365天,龚德凌起码有2/3以上的时间“泡”在学校里。

13年间,多少项理应属于龚德凌的荣誉,都被他婉言拒绝。上级部门几次调他到更好的工作岗位,但龚德凌却“咬定源南不放松”。“对这个学校,对教育,我有着特殊的感情,一旦离开了这里,心里就没着没落。”龚德凌说。

 

  穷乡教育出“富矿”

  1989年,龚德凌被分配到源南学校做老师。当时条件极为艰苦,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门外全是烂泥路,师生们喝的是黄泥水。许多老师想尽办法,就为“跳出”这个穷地方。

  可如今,源南学校的面积已经扩大到46亩,各种设施相对完备。几年来,全校没有一个老师主动申请调离,许多周边乡镇的优秀教师和大学毕业生慕名前来。

  为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龚德凌“依法治校、用心育人、以德处世”,全面提升源南学校的办学水平。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龚德凌四处奔波,争取各方支持。芦溪县和源南乡的教育主管领导们已经记不清,龚德凌曾经多少次跑到自己的办公室“讨价还价”。仅去年一年,他就募集资金110余万元,对校园进行全面绿化、美化和硬化,使源南学校成为全县第一所“花园式”义务教育学校。

  在管理上,龚德凌突破传统,依“法”治校,推行“支部行政—业务科室—教师—学生”层级管理法,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他还实行教师岗位轮换制、教师评价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建立起较为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

 

  农村学校更要素质教育

  对于一个省级贫困乡而言,素质教育似乎只是天方夜谭。但近年来,源南学校却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个素质教育的“奇迹”。

  龚德凌说,“作为一个农村学校,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科学发展,绝不能让我们的学生输在素质教育的起跑线上。”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龚德凌就在源南学校建起了“少年林”,让每一个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树立“树长我也长”的成长意识。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和年龄特点,源南学校先后组建起计算机、音乐、美术等10多个课余兴趣小组,营造出自主发展、生动活泼的成长氛围。校园里的每一棵树,都倾注着师生们的情感;每一堵墙,都渗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山花烂漫,硕果累累。近年来,在各种竞赛活动中,源南学校师生在县以上比赛中获个人奖220余人次,县级以上综合性奖励和荣誉60余项;在市县各项抽考、统考中均名列前茅;团体总分连续五年高居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艺术节榜首。今年9月,源南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而江西全省仅有两所学校获此殊荣。




 
主办: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   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55号   电话:0571-28879123   浙ICP备0500199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