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思维学习材料
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比如,在论述改革问题时,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时,强调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在阐述社会治理时,指出“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等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要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
一是看问题一分为二。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地看待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既看到有利的一面,又看到困难的一面;既看到其中的机遇,又看到其中的风险。的确,如果只看到成绩和有利的一面,忽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会盲目乐观;如果只看到困难和问题的一面,看不到成绩和发展的一面,就会盲目悲观。只有一分为二地分析形势,在改革中才能真正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当然,一分为二并不是平分、各打五十大板,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主流和支流,要多看主流,不受支流支配;多看本质,不受表面现象迷惑。
二是抓工作分清主次。辩证思维要求根据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三是透过表象找规律。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必须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我们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
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总是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体现出恢宏的战略思维。他强调,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要增强战略定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
战略思维对高层领导尤其是一把手极其重要。一把手是党政领导集体的班长,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担任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身负领导党和国家的重大责任,在改革问题上站得高、看得远。
一是改革旗帜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历来是党和国家层面最具有战略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最鲜明的旗帜。他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当前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
二是改革关键论。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回顾过去,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面对未来,我们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习近平重述邓小平的名言: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他关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回顾分析,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关系的精辟阐释,关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点,关于如何评价党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深刻论述,都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给人以深刻启迪。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国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一是把握改革的关联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是把握改革的总体性。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包括3大板块、16个部分、60条、300余项改革举措,是一个非常全面的、强调整体性的改革纲领。不同地区、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都要看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改革的系统性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是改革总体性、系统性的重要组织保证。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
一是改革的理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在宏观理论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要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就具体改革而言,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对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是改革的实践创新。习近平在就任总书记不久、视察深圳瞻仰邓小平铜像时说,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这前后相联的6个“新”字,集中反映了此次改革是一次伟大的创新。
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毛泽东同志说过:“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增强前瞻意识,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一是改革的方向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底线思维考虑改革方面的问题,阐述了一些重要方面的基本底线。首要的是方向底线。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
二是确立推进改革的各项边界。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的讲话中提出了推进改革的一系列要求,即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改革不要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不要不明就里、大而化之。要准确推进改革,认真执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这其中一系列的“不”,就是相互关联的方向线、程度线、速度线,为精确化推进改革确立了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