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中】让学生“动”起来——大单元视野下的实践和探讨
——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教育科研>教学研究
更新时间: 2020年10月27日

语文教学不是无源之水,言语实践应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动”起来,是当前教学应该完成的重要任务。

10月21日下午,十三中语文教研组进行了以“大单元视野下的实践和探讨”为主题的第三次语文教研活动。

读报·写报·评报,新闻大人养成记!

首先,由翟俊老师通过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新闻评议四个环节,对八年级语文新闻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了题为“读报·写报·评报,新闻大人养成记!”的分享。

一、新闻阅读铺基底

第一个环节是新闻阅读。翟老师借助课作本的设计,将新闻单元的不同类型的课文化整为散,再将较为散乱的新闻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学生的阅读探究,规范新闻消息的格式和结构,把握各自的特点。

在课本之外,老师还邀请了从事新闻行业的学生家长进班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并通过网络视频给学生们展示了专业新闻人的风采。

二、新闻采访集素材

翟老师指出,在新闻采访环节要做到——“仿”“访”结合。可以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之后是确定小组采访话题。主要有四个标准:

1、围绕校园生活展开

2、话题大小适中

3、具有时效性

4、从受众角度考虑

通过采访、面谈等方式结合其他老师、同学的意见对话题进行优化后,可进一步展开素材收集工作。

三、新闻写作勤打磨

在正式进行新闻稿写作时,对于如何整合、打磨素材,翟老师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四点要求:

1、确定角度,挑选素材。

2、规范新闻,体现真实。

3、突出重点,语言生动。

4、题文一致,排版适宜。

在国庆假期中,翟老师耐心细心地辅导学生对稿件进行了反复修改。

最终形成了一张张非常精彩的报纸成品。

四、新闻评议炼金睛

在最后的新闻评议环节,各小组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拟定了细致的评分细则并进行了组间打分。在整个专题活动中,所有同学的都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积极性。

在本次专题活动结束时,翟老师为学生们总结了作为优秀新闻人应具备的四点潜质:

1、严谨与趣味并存

2、整体与细节并重

3、客观与主观并存

4、个人与团队共赢

相信同学们也在此次新闻专题的学习中获益匪浅!

思维碰撞,智慧对接

翟俊老师作为精彩的分享之后,老师们在教研组长俞华芳老师的组织下纷纷提出自己对于汇报内容的看法和疑问。

初一年级组的语文老师提出“新闻与探究单元等课文上完再上,还是穿插在课文学习中进行?”对此,翟老师表示两者应该穿插进行,以便学生进行实践巩固。课作本题目是“打通”的,把新课全部上完再展开练习的话,有些概念学生会忘记。因此不应不要等上完一课题目做完再上下一课,边学习边实践操作。

“为何要在八年级上新闻探究单元?”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各位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翟老师说通过此次大单元活动,她看到了八年级学生思维的成长,他们的质疑和思辨能力得到了发展,更善于对世界产生怀疑,对真假提出质问。他们的新闻话题正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诞生的。

俞老师补充说,新闻最大的魅力就是较真,求真。“新闻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个关键问题体现了新闻素养、媒体素养,新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地审查面对的庞杂信息中,哪些是真正可靠的,又该如何用可靠的方式去过滤假消息,进行理性思辨。

为达到此目标,我们应秉持理性原则,积极进行语言分析和比较阅读,努力寻找真相,把真相说清楚。

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第二位进行分享的是吕品品老师。吕老师认为语文学科的活动类似于科学的实验,学生正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了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学习质量的飞跃。老师是“活动·探究”单元的策划者和组织者,需要有“从散到整”、再“从整到散”的“打通”和“拆解”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吕老师从丰富的教学案例中提炼出七点教学策略。

第一,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活动·探究”单元正式开展的关键一步,好的情境能使整个单元归于一条主线,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身份的转变和角色的代入。



第二,评估先行。将评估量表、评价量规放在活动开展之前,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活动目的,还可以让他们在评分和比较中看到自己的成长。

第三,任务引领。“活动·探究”单元是以任务活动为载体的,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学情和教学特点,设计出细致、有趣、可实践、有梯度的具体任务。

第四,统筹安排。吕老师结合俞老师在诗歌教学单元中的课时和内容安排,指明教师只有做到对整个单元的统筹规划,才能在活动开展中游刃有余、有条不紊,对学生达到的程度心中有数。

第五,支架搭建。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从起点到终点的坚固桥梁,让学生借助这些支架,自主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第六,展示多样。成果展示是刺激活动开展的直接动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教师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展示学生成果。

第七,资源整合。资源整合不只停留在文字和文本,还可以延伸至人物、时代、作品基调等各方面;不只停留在“活动·探究”单元,还可以打通课文进行单元重组呈现。

思维碰撞,智慧对接

仔细聆听了吕老师的发言后,各参会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就大单元教学踊跃发表看法和意见。陈丽老师就评估量表先行这一策略提问,吕老师进行了更细致的回答;俞老师指出评价前置和后置都可行,效果如何还要看实际操作。翟俊老师针对评估先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教师也应该做好自己的评估先行,仔细考虑教学目标的设计。

此外有两位老师表达了对活动真正开展和落实的担忧和困惑。沈伟老师肯定了探究活动对生活中语文要素的开发,指出生活中确实处处都有语文。但是担心人力物力的不足,最后只有表面的轰轰烈烈,缺少实在的收获。高伊虹老师也表明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希望年级组、备课组能团结合作起来,用大家的力量把活动做大、做好、做得有收获。

最后,俞老师回应了大家的困惑和担忧,她引用傅雷先生的话,指出“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正因为有问题、有矛盾,才会有不断向前的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要老师们敢于做、放手做、用心做,下一次肯定比这一次更好。




 
主办: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   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55号   电话:0571-28879123   浙ICP备0500199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