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教师线下自主研学,线上耕耘不辍成为日常教学新常态,如何转线上学习的劣势为优势是关键问题。
一、学情分析·多维探究
1.两个维度的比较——纵向与以往朝代进行对比,突显中华文明的发展;横向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对比,反衬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距。
2.训练归纳筛选能力——“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主要分散在第五单元已学内容里,需要学生主动回顾,并筛选有效信息,理解其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
3.历史地、辩证地眼光看待历史,做到论从史出——利用史实,客观地给出结论。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盛世危机”,并深入探寻落伍的原因。
二、教学设计·情境交融


采用《傲慢与偏见》载体:学生一般有了解过这部小说,拉近课堂内容与学生已知知识的距离;第二,《傲慢与偏见》写于18世纪末,以工业革命洗礼后的英国场景为大背景,和中国明清时间及马戛尔尼访华时间相吻合,实现时空的联系——同一时间段中西差别;第三,本课抓住“傲慢”、“偏见”两个主题,讲述乾隆的“傲慢”和马戛尔尼的“偏见”,可以将马戛尔尼访华时的冲突和矛盾用更直观地方式表现出来,对应课题“盛世的危机”(傲慢与盛世,偏见与危机)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中国近代前夜逐步落伍于世界潮流的情况。
设计多元化角色:乾隆作为傲慢先生,马戛尔尼作为偏见先生,在“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的故事情境下展开。

三、线上相聚·剧本互动
老师在线上课堂实践应更全力地还原场景。引导学生在家线下录制历史剧,线上分享。教师在趣味情境中提供真实史料,提高可信度。

旁白:“传英吉利使者马戛尔尼觐见。”
老师切换幻灯片:卡通版马戛尔尼觐见图
马:(单膝下跪,外国口音)“大英使臣马戛尔尼前来觐见大清皇帝,为大清皇帝祝贺八十大寿,并带来我国贺礼,祝大清皇帝龙体安康,祝大清帝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乾隆:(姿态傲慢地坐着,威严的语气)“你这蛮夷之地的使者,来到我大清天朝,为何不行三跪九叩之礼,却行单膝下跪礼?!”
马:(不缓不慢,有礼貌地说)“十分抱歉,我大英使臣初来贵国,不知贵国的礼节,但在我们英吉利王国,单膝下跪是对人的礼节。”
乾隆:(不耐烦地摆手)“罢了罢了!就随你的国俗吧!”
四、知识联动·思维导图
通过历史剧,引出乾隆的傲慢,并进一步问之称乾隆傲慢的资本,也就是乾隆盛世的表现,幻灯片上展示“盛世”的思维导图。这一环节,通过线上思维导图的强化,引导学生回归书本,整体调动这一单元的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给予学生更多空间,近一步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且在这一部分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疆域、经济、文化、政治、人口等角度思考,完成了知识的系统化,也达到了让学生“先学”的目标。通过自主阅读课本本单元已学习内容(可参考《经济的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文化的发展》)。




五、生生交流·时空观念
通过分析英国使团来华的礼物等第一手资料让学生更形象地感知西方近代化进程。如天体运行仪体现科学革命,地球仪体现新航路开辟等。利用线上连线,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自主发言。



六、论从史出·史料实证
这一环节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能力:先论点、再论据、后验证。
第一步:阅读史料,点明现象——阅读马戛尔尼使华后写的资料,概括马戛尔尼眼中的中国。
材料对应的印象分别是:中西习俗上的差异(用刀叉和握手)、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与外界接触且知识缺乏 、从觐见皇帝礼仪的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是君主专制的国家、中国的工业、科学落后、中国军队及武器落后、中国工业落后,缺乏现代机器。
学生通过制度、工业、科学、知识等角度,并结合马戛尔尼的预言,综合上述,得出马戛尔尼的结论:中国落后于西方。
第二步:透过现象,初步判断。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判断,中国落后于西方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偏见。选择观点,中国落后于西方或者西方落后于中国。
第三步:寻找论据,最终结论。通过小组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并最终判断中国是否落后于西方。

七、小组研学·理性思辨
马戛尔尼给中国下了一个什么预言,认为中国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船将不会立即沉没,但永远不可修复。他比较中国和西方后得出了结论:“中国落后于西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观点是偏见吗?


教学过程实录选段:实录内容:
选择马戛尔尼使华片段。
小组合作任务:判断马戛尔尼对中国的“中国落后于西方”的观点是否是偏见,根据你已选择的观点,参考“英国使团带来的礼物”以及资料卡,试从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科技文化、外交政策思考中英差距,画出1-3件有代表性的物品支持你的论点。
小组合作过程:
全员起立,小组长分配任务(一个小组6人,根据能力由高到低,分为三层ABC,A层学生帮扶B、C层学生):
确定立场,共同讨论选择探究的角度,两人画图。
任务呈现:详情见附件3
亮点1:展示过程有探究意味。小组之间有补充、质疑、点评,并且从不同角度展开,展现了学生思维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提高,并且能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亮点2:运用绘画的方式,并且画的是代表性事物,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作画,展现更直观,其他小组同学听的时候也更感兴趣。

八、综合呈现·文明碰撞


从近代鸦片战争起半个世纪多的屈辱历史彰显了清朝的必然灭亡,而另外一面,我们中国不断地在对外开放上做的努力也不容忽视。
马戛尔尼访华,是马戛尔尼本人的一小步,但其实是人类的一大步。这是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大陆间打破孤立后第一次,有着辉煌传统的东方帝国和受到工业革命洗礼的西方国家一次直面交汇。但中国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其他国家只是自己的藩属国,拒绝了和世界的交流,错过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最新成果。
历史的车轮在前进,我们却远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从主动学习变成了被动地位。但历史发展的趋势告诉我们:东方和西方,全球都会走向整体。

九、课后巩固·纵横对比
引导学生完成线上作业,从地理上横向对比中西之间的不同成就与不足,从历史时序上对比不同“盛世”的表现,促进学生更体系化、整体化地学习、研读、整合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