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6日,集团寒假研讨会在十三中小报告厅召开,会议由集团教学副校长马锦绣老师主持,集团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了此次会议,一同进行思想交流并对后续工作进行深入思考。
科学教研组长周伟珍老师首先分享了她对科学组课程改革和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周老师认为新课程理念在于:1.提高科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生。3.倡导探究学习。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教学则追求探索精神、批判质疑精神,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都会促进独立学习下的合作学习。围绕学科特质的教学、身边的科学、解惑的科学、科学史的教学正式我们所需达成的教学理念。
随后嘉绿苑学生处主任景余俊老师围绕核心素养的全员德育进行了“菜鸟”的结业汇报。他表示前进道路上我们会碰到同事、朋友、优秀学生、配合的家长,同样也会遇到问题学生、问题家长,但怎样才能在这条道路上取经成功,实现菜鸟才、德、能(七年级自信、八年级自立、九年级自强)的梦想,这是年级组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主题。而我们目前理想并践行中的德育特色则为自主管理、多元发展、环境育人和传承创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备课组彭蓉辉老师则从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为切入点,为在座老师阐述了她拓展课程实施的缘起、唤醒(感受远方、热爱远方)和强化、运用(学科思维、知识向课外的延伸)。
七年级年级组长陈文俊老师从“看到的和看不到的”讲述了这一年来孩子们从探秘校园、热爱校园到创建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的点点滴滴,并表示这离不开领导的示范性、骨干的带头性、组长的服务性和老师的积极性。
集团副总校长庞中治作了《基于核心素养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报告。他指出课程目标包括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维目标则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核心素养则是教书到育人的过程。核心是相对外围而言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最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我们到底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于是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挑战是第一要明确育人目标,细化学科、年级核心素养,第二要提升课程领导力,领即明确方向、目标;导即采用方法、手段、措施;力则为相互影响力(团队)。而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途径为:1.思想力:课程目标——想把学生带到哪里去?2.设计力:课程内容——基本的素材或活动是什么?3.执行力:课程实施——怎样带他们去?4.评价力:课程评价——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哪里?
集团副总校长邓敬东则带领在座老师聚焦核心素养,落实三位一体,他着重指出活动是为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提供真实的情境,因此活动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舞台要为每一位学生准备,而老师则需挥动手中“评价”这根魔法棒,让学生体验经历成长的宝贵。
最后集团党总支副书记屈强校长根据朋友圈最近热传的“一条特立独行的鱼引发的教育迷思”指引大家思考: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应找出适合每个阶段学生的教育方法,而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的指令是否真正到位,这些都考验着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关注度与敏感度。
屈校长提醒大家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为主导,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大大推进教学效果,同时也要保护青春期学生敏感的内心;“六认真”还是要不断强调与落实;“课改”要继续推进。
在德育工作方面,屈校长引用电影《血战钢锯岭》提出核心素养的培育——信仰与法制(规范)、纪律与个性两对问题的思考,并表示德育活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新学期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其实效性如何进一步体现与落实。
两个半小时的研讨在老师们的热情分享中悄然过去,每位老师都结合实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教育、对教师、对学生的思考,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创新。
文/莫芳芳
图/金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