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研究 交流碰撞
——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教育科研>教学研究
更新时间: 2014年11月14日
课题中期汇报交流
2014年11月13日下午1:30,在杭十三中综合楼的一楼的会议室中举行了“课题中期汇报交流会”,多位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老师们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首先,由杭十三中教育集团陈苍鹏老师负责汇报本次杭十三中省级课题《智慧微课堂教育教学研究》。陈老师分别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传统课堂学习的不足等方面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继而从智慧微课堂引入的现实意义进一步分析本研究课题的价值——高效课堂的需要,并通过“我们的课改”举例,详细说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要求以及教育信息化效能化等问题。陈老师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主要通过国内外已有研究的“翻转课堂”,即如何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形成“混合教学”这样的一种学习模式进一步说明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并通过国内外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充分展示说明。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微课的界定、特征、组成和价值等,并给老师们展示了由杭十三中老师们制作的微课以及杭十三中的微课交流平台。此外,陈老师也提到了微课是存在一定的不足的,比如,学生参与性差、师生互动性差、缺少评价、实验操作确实真实性等问题。最后,陈老师还向老师们详细介绍了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实践情况等。
在陈老师汇报完之后,由包新中老师组织及与会的各位专家、老师一起进行交流、讨论和评价。对于杭十三中本次的课题《智慧微课堂教育教学研究》,专家、老师们主要提出了以下意见:
(1)问题设置以及教学组织的开展,以课堂为主,重点更是微课与课堂的整合。
(2)微课的开发、应用、管理。开发的内容、路径、技术。
(3)主要以重、难点内容作为内容取向。开发的资源的使用,是课堂使用还是预习使用。作为预习使用,则应以重难点的突破为主;作为日常教学使用,系统性和完整性。
(4)肯定了前期大量的调研工作——学情分析,对于微课的制作是非常必要。
(5)微课内容的拓展、深度的把握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兼顾。此外,技术——声音与图像的完美结合,也需要具体考虑。
(6)管理方面,学校应提供专门的平台,该平台又该如何管理。而对于微课的分类,如何保证学生能够及时找到所需的内容,方便检索。如何应用于社团活动、德育活动、校园生活中,扩大应用领域。
(7)教师在线辅导介入的可能性。
紧接着,由杭州十五中教育集团的老师汇报课题《 “导学探疑”
课堂教学要素的设计与操作的实践研究》。负责汇报的老师从十五中自身的背景为出发点,以课改为大背景,讲述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并通过国内外教育理念进一步阐述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汇报老师主要向与会的专家、老师们介绍了“顶层设计”的思想、模式等,并通过语文组、数学组、科学组、英语组等各科教学组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案例来具体说明在顶层设计支持下的“导学探疑”。并在最后提出了包括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
    与会的各位专家、老师针对该课题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一些情况,提出意见如下:
(1)“导学案”的时效性存在一定欠缺。
(2)选择某一课型实施。
(3)如何用学科的逻辑线索贯穿。
(4)课堂教学要素与导学探疑的相互结合,拓展某一教学片段。
(5)课堂要素的科学界定。
最后由杭州市上泗中学的戴校长向大家汇报课题《基于学为中心的阳光课堂文化的研究》的研究现状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戴校长从六个方面向专家、老师们介绍了课题的背景,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的意义。此外,戴校长从课题的设计的各方面来全面介绍了本课题,让与会的专家、老师们全方面的了解课题。主要包括研究目标、研究路径、研究内容等。
    在汇报结束,与会的专家、老师们通过交流讨论,提出了以下意见:
(1)阳光课堂的界定
(2)阳光课堂文化要素的界定。
(3)课堂文化的建设中,“同质化”问题的出现。文化的特质,学科的特质如何体现。
(4)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特质如何。
    通过课题的中期汇报工作,为课题负责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帮助课题负责人及时、完善地完成课题,实现课题研究的意义。




 
主办: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   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55号   电话:0571-28879123   浙ICP备0500199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