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新课程研讨又升温 十三中语文“先学后教”展风采
——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教育科研>教学研究
更新时间: 2013年11月30日

报道:施悦婷

1127日,杭州市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在方顺荣老师的主持下于杭州市十三中本部开展,来自整个杭州大市的250位语文老师和杭师大培训班的30名学员以及西湖区王曜君工作室的30名成员、区俞华芳工作室的13名成员,还有十三中教育集团的语文老师齐聚一堂,前来观摩十三中语文组“先学后教”的教学展示。活动从早上9点开始,直至下午230分结束,内容主要涉及三大块:十三中教育集团基本情况的介绍及语文组对“先学后教”的思考和实践;俞华芳工作室和董海霞工作室的课堂教学展示;教学评价和以学习为基点的语文课堂教学讲座。其中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实践的展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厚。

一、改变自身说发展,“先学后教”话导学

十三中屈强校长在简单介绍了学校结构、规模的基本情况后介绍道,十三中办学理念是促进学生发展,办学方向是呼应社会的需求,从三个维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老师的发展,关注学校的发展。当然这些发展是动态的,近两年来,十三中教育集团不断突破自己,改变自己,在动态的变化中以学生为主体,制定课改方案,不断按照学生的需求构建学校,改变我们的课堂,“从精彩的教到有效的学”,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彰显学生的主体。屈校长强调了没有唯一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的是“兼容并蓄”的方式,

我们要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我们今天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

十三中语文教研组长俞华芳老师对“先学后教”作了详实的报告。她指出,“先学后教”不是对以往课堂的颠覆,而是追寻教学的本源,是对教育理念的返璞归真,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愤与悱的潜在条件就是学生先进行学习。在重构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俞老师着重阐述了两个行为改变。一是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二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俞老师重点阐述了杭十三中语文组的导学案的定义,核心要素以及设计要求。俞老师认为与“先学后教”相应运作的导学案,绝不是由琐碎问题组成的练习案,亦非上课流程的翻版教案,而应是承载着一定的知识规律和学习方法的支点式导学案。一个具有整体性,思维容量强大的主任务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空白,也为课堂上教师的设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二是方法上,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不同类型的文章要有不同类型的导学方案。如果缺乏方法的指导,就不具备更大的指导语文学习的价值。俞老师还提出了另外一种没有纸质呈现的“结构化预学方案”,俞老师认为,“结构化预学方案”适用于没有强烈的个性特点和方法指导价值的一般的文章预学,它在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三中对导学案的追求是简约、丰富。

接着,俞老师用本次教学展示中的导学案和平时优秀的导学案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同时,从构建语文学习能力的系统的角度阐述了十三中的导学系列。

俞老师又运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视频来阐述了十三中语文的“自主交流合作”是给学生一个从容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而不是形而上的课堂里的几分钟的非常表面的浮躁的表面的讨论。规范和制度是小组建设的保障。

二、三个维度展教学,学生主体得张扬

本次教学展示共四节课,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课外阅读三个维度进行展示。俞华芳老师和史尚海老师代表俞华芳工作室分别展示诗歌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董海霞老师代表其工作室展示写作教学,王宣老师代表教研组展示说明文教学,四节课分别在微格教室和四楼大报告厅展示。

董海霞老师执教了写作教学——《灵动的哲思》,这也是董老师“跟着课文学写作”这个系列中的一个部分。课前,董老师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先从课内《紫藤萝瀑布》、《走一步,再走一步》、《繁星春水》等文章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对生活中哲思如何捕捉的一些体会,学生归纳出了“由物及人、由事及理、正反联想”等方法;课堂内,董老师挖空了林清玄一篇文章一些体现哲思的语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归纳的方法进行自主思考,在合理的小组组织交流规范的引领下进行交流,再与作家本人的哲思进行对比,从而领悟到“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的思考。最后让学生小试牛刀,从生活中的一杯“白开水”引发学生的的哲思。

史尚海老师展示了《水浒传》阅读赏读课。史老师对于《水浒传》的研读一直颇有心得。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史老师基本上在每周五必设一节“史老师讲水浒”的“史家讲坛”。本课实践是史老师从教师主讲转向于让学生主讲的一次转型。课前,史老师在导学案上着重教给了学生一些“细读人物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时候运用导学案上的方法对小说的二十七、二十八回进行细读批注,再把所读的结果在组内进行交流,组内制作成PPT。课堂上,史老师抽取了其中个别小组来进行展示。先展示学生对“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章回的概括,学生互相评点概括的好坏。紧随其后的是最精彩的环节,学生对孙二娘、张青人物的深入演示分析,引导学生针对这两个人物的不同看法引发小组之间唇枪舌战的补充完善,而史老师则在学生遇困停滞时进行点拨,十分精彩。

王宣老师对说明文教学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王老师设计的《看云识天气》紧扣说明文的特性,从“说”“明”二字的意思入手,引出看云识天气,先要学会看云,首先要抓住特点才能把事物说得清楚明白。课前导学以教师的范例为本,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筛选信息,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称介绍云和天气的情况,要求学生紧扣事物特征,语言简洁准确。课内让各小组分任务展示,其它小组根据“抓特征,要简洁准确”的要求进行评价。在推进过程中王老师又将原文云的顺序打乱,引导学生思考说明文的条理性。第三环节则是改编成知识条目式的文章,从写法上进行对比,体会此文说明的形象性,最后走向小品说明文的写作。

俞华芳老师则带领学生进入何其芳的诗境《秋天》。此课也是俞华芳老师运用诗歌教学锦囊的导学案在三个年级实践诗歌教学的思考的体现。同一个导学案在不同的学生中该怎样来使用?初一孩子该怎样引导其进入诗境?学生自主学习后产生的问题是否一定要硬生生地来展示?小组展示的方式应怎样根据文章的实际来定?俞老师用自己的行动作了生动的诠释。课前,俞老师以“读诗的三个小锦囊”作为导学,让学生运用三个锦囊来进行批注和朗读的设计,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课内,俞老师首先让各小组汇报了自己阅读此诗的整体感受,把学生阅读中的矛盾问题——秋天“是喜是悲”放大呈现在黑板上,然后着力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创意朗读中结合意象,紧扣字词,展开想象,具体描绘自己对诗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在朗诵和引导学生品读中处处激发学生的思辨,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如梦似幻的意境,无形中又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上推进到对现代诗的表现方式的认知。在引导的过程中,俞老师巧妙而自然地把学生课前的提问融入生动的对话中,在和谐的氛围中突破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难点,用教师的一颗诗心去触动孩子的一颗诗心。

四堂课中体现了十三中语文“先学后教”的理念,学生在课堂中灵性飞扬,让在座的老师深深地赞叹。

三、精彩观点评课堂,专家引领道“主体”

下午1240分,来自上城区和下城区的老师对之前的四节课进行教学评价。

金老师以加涅的话引出她对董老师和王老师教学的点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细致设计的教学旨在鼓励或支持每个学个体的学生。她特意点出,如此有难度的课题,董老师很有心地在课堂一开始就鼓励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而后阐述了董老师上课的流程,学生课堂的作文内容。她用林清玄的“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作为这节课的观后感。对于《看云识天气》,她依旧先阐述了王老师上课的流程,点出王老师巧妙地将题目转换为说云知天气,特别指出,第一环节王老师很巧妙地关联到说明文的准确性。

王老师就史老师和俞老师的课给予点评和建议。她说,这两堂课给予她最冲击和感受的地方,把课堂变成学堂,学生很忙,老师很“闲”。如史老师,一堂课亮相时间并不多,并且在学生遇到瓶颈的时候,在这个时机出现进行引导。同时,史老师的小说阅读课,巧妙地避开了武松,选择了易被忽视的盲点,通过对孙二娘、张青人物的品读,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武松的人物形象。关于俞老师的《秋天》,王老师说是一堂诗意盎然的课,紧扣“诗歌”教学,从筛选意象、想象方式来体验意境、情感、鉴赏四个方面层层深入。

两位老师精彩精辟的评点过后,是杭州市教研室的金瑞奇老师压轴出场,给在座老师讲说“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金老师结合初中具体课文,从现存问题、教学回归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追问等方面进行论述演说,给予我们一些实践性的启发。而金老师同时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有优点也有问题,优点是能够形成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构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教育健康的人格。问题则是课堂更易出状况,教学进程更难以掌控,教师面对这些问题,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

此次范围广、浓度高的语文专题性研讨活动,既有直接教学的展示,给予在场老师直接的感官刺激和实践启发,又有对大方向的思索,正如方老师所说,十三中语文组带给我们的思考是用引领性的课题促进课程教学的研究。而做到这点,要有符合学生发展的先进理论作指导,要有规范的课题方案作基石,要有扎实的课堂实践作探索,要有要有理性的深沉反思作调整。

先学后教,我们正在努力实践,且满怀希望。

 

 

                

                           

                             

                            

                             

                              




 
主办: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   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55号   电话:0571-28879123   浙ICP备0500199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