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的课程化建设
——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教育科研>教学研究
更新时间: 2013年09月30日
9月29日下午,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包新中老师在杭十三中综合楼四楼录播教室开展“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建设”主题讲座,集团总校、丰潭和嘉绿苑三个校区的社团指导老师纷纷到场观摩学习。
首先,包老师从社团的前世、今生和来世三个时间纬度出发,纵横古今中外,展示了社团的逐步演化过程,点出了社团现在特色与问题并存的局面,指明了形态变革和社团发展的必要性。
接着,包新中老师就校本课程的概念、源泉、特点与要素展开了详细介绍。校本课程,即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相较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校本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校本课程起源于学校发展的诉求、学生发展的诉求以及实践活动的推动。
在具体了解了“社团”和“校本课程”两个概念后,包新中老师开始讲解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关系。包老师提出,社团活动不等于校本课程。从逻辑关系上看,社团是组织学校本位课程的一种形式。从实践方式上说,活动是本能,而课程是专业的。
然后,包新中老师从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内容架构、实践建议和评价建议五个板块,介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并提出,社团课程化需要对社团活动进行梳理与反思,要对课程要素进行概括与抽象,对课程纲要进行规范与调整,还需要对社团活动的策略进行优化。包老师让我们认识到,社团活动也是可以建设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一门专业化课程,但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再接再厉。
讲座的最后,集团副总校长邓敬东老师就包新中老师的讲座,跟大家分享了他的三点心得体会。邓校长指出,从活动到课程,社团生命力的所在需要我们加以思考,同时,要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社团建设目标,强化品牌意识。此外,社团还需要在现有的活动基础上,留下更多物化成果,供后续学习与改进。
短短2个小时的讲座已经结束,但包新中老师带给我们关于社团课程化建设的问题将在集团每位社团老师心中留下思考,为我们能更好的建设规范、独特的社团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王珊珊  图/景 真




 
主办: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   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55号   电话:0571-28879123   浙ICP备0500199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