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故事
——杭十三中周亚红
自从2012年9月开始在我校进行的新一轮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自今,十三中44个教室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教师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传道、授业、解惑)的倾向,努力创造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老师不仅要认真备课,更要认真背学生,使原来枯燥的数学课在老师的精心策划下变得有声有色。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喜欢的课堂主角已经不再是老师,而是他们自己。只要给他们搭建好舞台,他们就会尽情演绎。当然,这是一个逐步过渡、逐进和交替的过程。对我个体来讲,感触最深的是在这近一年的教学过程,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下教育课堂的精髓,以学生影响学生,以学生教会学生,最终达到教师不教学生自会的效果。当然合作是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的,当学生逐渐懂得了合作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分享,更是一种力量的时候,他们才慢慢走到了合作的行列中。去年11月中旬一个周三下午,发生在我们初一(1)班教室里的一件事,至今还经常出现在我脑海里。下午两节课后,我们班计划进行数学单元测试,同学们都很快的把小组模式的位子变成考试模式的座位,等待我发试卷给他们。这时在门外还有一位同学,他使劲的敲着门,想快速进来。我本来以为坐在门边的学生会立刻给他开门,就管自己分发试卷给同学们。等回过头来时,那位门外的学生不见了,我以为他进来了,可是没想到的事发生了,他又出现在门外使劲的敲门了,门还是没有为他打开,全班同学却都在哈哈大笑,有些同学带着嘲讽,带着不屑,没有一位学生站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整个场面令人感到难过。我处在其中,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开学自今在班级里进行的课改,提倡的就是团队精神,小组合作,这些东西到哪里去了,难道成绩提高了,纪律上去了,这就是我们所想看到的变化吗?因为发生了这一幕,推迟了考试,我要求同学好好反思这件事,希望从中得到教训。正当我很失望的时候,他们班班长葛雪丹的一封信,我对他们又产生了信心。她的信是这么写的:如果我们班每个人愿意用对自己的心意对待别人,周三下午的那扇门会不会早早打开?如果我们班每个人都愿意对自己更严格一点,更宽容一点,周三下午的嘲讽又是否会不复存在?学期已经过去一半,合作精神却还没有真正融入到每个人心中去。合作并不难,“个人英雄主义”也不该完全否定,正如班会课上所讲,把“个人英雄主义”中的个人能力发挥到最大值,再进行合作学习,且时刻发挥合作团结精神,相信接下来会更好。请周老师相信我们,我们全班同学会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真正融入到班级集体中来。我想,犯错误是难免的,若能从错误中得到启发,也是一件好事,建立小组合作模式的课堂,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智慧和良好品德的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又是半个学习过去了,再来看看现在的初一(1)班,还是葛雪丹写的班级日志:从开学到现在,有一种东西在微妙的发生着变化:最初只是为了发表自己的想法,但随着“合作”的深入与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抵制,更多的是代表小组的展示,每每到黑板上解题,做题时,教室里的气氛总是热烈、积极的,总是一只又一只的手高高举着,人人都想要为小组争光。还有胡雨桑小组,他们在期中考试之前,早早的制定了复习计划,在网上建立了一个讨论组,每天由各科小组长把整理的知识点上传到网上。“五一”长假,一位同学发上来一道不会做的题目,几分钟过后,同学们各抒己见,关注到了这道题目的重点,很快就得到了准确的解答;其他组员也陆续发上来一些自认为易错的题目,解释总结了考到的知识点和这些错题的做法,大家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在问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都受益匪浅。看到这些变化,我的内心很温暖,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下子就什么都会了;一件新事物的出现,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快速接受和掌握的,但只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老师和学生都能身体力行,这将会给我们自身带来帮助和改变。我也常常会想、会问:“一个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生命的价值究竟在那里?”事实上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不只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品德与理想,以及在这些品质形成过程中孩子们的习惯。所以孩子的成长需要理想,需要体验,需要沟通,需要合作,需要肯定。作为陪伴他们三年的我们,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新时代新课程改革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看看我们初一(2)班,潘知津同学的日记里是这样表述:数学课上,同学们冥思苦想的样子可爱极了,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想出来了,那只手快速的举起来,高高的,生怕周老师看不到;对错辩论的时候,争得面红耳赤;讨论的时候,有积极的合作,也有巅峰的对决,挑战成了我们喜欢的学习方式,甚至是挑战周老师,我们会要求周老师坐到中间去听发言的学生讲课。再来看看下课后的情形:也许您下课会路过我们的教室,在那个小小的角落里,有很多人围凑在一起,不时听到他们的激烈的争论声。那里的成员常常会变动,如毛荣星、郑铭立、王依晴……,他们正在讨论数学题目,这些题目,有些是课外偶尔遇到的,因为有很巧妙的解题方法,所以来“考验”班里的同学们;有些是周老师上课讲到的,他们正在寻找更简便的解题方法。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子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我想,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这样的情形能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慢慢变成是我们教学的常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之后,比花岗岩还坚硬。”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几个人的力量却有着坚不可摧的能量。自从新课改后,我能明显的感受到我们班级里充满着热心与互帮互助的热情。班级里的八个小组长,对待学习的上进心,对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对工作的积极主动,每天都在感染着我,我怎么可能待在原地,不和他们一起成长?
在新课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