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上午,十三中本部语文组全体教师于百忙之中召开教研组会议,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和重点。
会议伊始,语文组教研组长俞华芳老师明确指出,目前由于专家拥有话语权,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相信权威,但是作为一线的老师来说,其实我们更拥有力量,只要我们去行动!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用实践来证明我们的力量。鉴于这一点,我们应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并深深扎根于自己的土地,做出自己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适合我们课堂的东西。
接下来俞老师结合上次教研组会议上研讨的导学案和省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自身的课堂实践,指出我们应该用行动、实践证明我们的思考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让我们的行动,让专家对我们做出肯定,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肯定。目前我们针对课改的思考和实践已经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众多专家的认可和肯定,对我们来说,这就说明了我们的实践是正确的。而我们的实践就是对现有的一些落后的东西的思考和突破,我们的思考是否有成效就是要靠我们的导学案和我们的课堂来检验。
俞老师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到之前听张峰主任在报告上所讲的:我们的教学改革不是推行一种模式,如果是仅仅去模仿一些外在的形式,那就谈不上是教学改革。我们所做的是扭转思想,转变一种学习,而模式只是作为一种介质而存在。我们是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如何来呈现学习成果等等。检验课改是要看学生的独立学习是否存在,独立学习的时间是否存在。俞老师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说明了平素对学生的训练以及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俞老师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到了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有效的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更高的智慧,在学生集体智慧展示的过程中,以及最后对学生表现进行小结时,要求老师的思维高度集中,高速运转。这就给任课教师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在合作学习中,如何去建构一个学习任务,让这个任务去驱动小组内的每个学生,让他们每人都有不同的分工和合作,从而让学生有较广的思维深度的思考。
针对“学习过程是否从容,独立思考是否存在”的问题,结合各位教师的实践起点的不同,俞老师给在座老师指出了接下去的努力方向:为了让学生的独立学习更充分的展开,我们如何做导学案。
俞老师结合暑假期间的一份导学案,谈到了导学案后续的发展。真正的语文导学案,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容的阅读和思考,并且让学生有法可依。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要借助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俞老师将课堂实践与学术节上曹宝龙老师所提到的布鲁姆认知理论相结合,指出导学案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不导,让学生从容的学习新知识。俞老师结合自己的诗歌学习的导学案,明确指出导学案是撬动语文学习的支点。
在后面的导学案的制定中,给各位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把前后内容进行勾连,并对自己的导学案进行阐述,其中要阐述的是着重设计和运用的说明:学习目标的设计,结合自己的导学案,目标的设计要契合后面的学习内容。而对于每个部分的设计中,要有明确的指向,不是指到纸上或练习题中,而是指到文本中去,从而避免课堂实践和文本脱离。其中内容的设计要注意开放的程度,要留给学生思维空间,给教学留组织、展示的空间。同时要有明确的支点,以撬动后面的学习,但要避免模仿,要形成适合自己教学的新的经验。俞老师结合初三的教学实践,指出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中,都可以有一个对文本前后的勾连,给学生一个完整系统的应用。
最后,俞老师结合曹宝龙老师的新范式的台阶理论提出了下半学期的工作重点:进一步深入研究导学案的制定以及小组学习的任务驱动。如何激励整个小组的合作和思维,是否适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如何让小组发言带动全体学生。
本次教研组会议,时间紧凑,但任务明确,给各位老师指出了努力的方向:行动是我们前行的力量,而不断地行动,会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