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全体教师听取朱亚萍老师的公开课《春酒》, 并对其优点和问题作出点评和指导;二是请十三中本部滕学君老师和颜莉莉老师针对五项评优中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中的问题进行反馈;三是区首席教师俞华芳老师《走在语文课改路上——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的讲座,对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进行深入、具体的指导。全程参与教研活动的专家蔡少军对本次教研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表示我校对导学案的研讨与设计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由五项评优中优质课的获得者朱亚萍老师展示公开课《春酒》。朱亚萍老师从一个“酿”字起笔,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酿”字其中“时光”的味道。又从琦君文字中的画面感入手,引导学生完成对文意的概括。接着朱老师把学生在预学中对“真正的家醅”的不理解生出课堂中研究的主问题“真正的家醅里有哪些味道?”作为小组合作探究的主任务,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探究。在学生的积极探讨和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挖掘出了真正的家醅里有“母亲的味道”“童年的味道”“乡情的味道”。因为之前朱老师在导学案中着重引导了读散文品语言的方法——“读书品文的三重境界”,所以学生在小组展示中紧扣文本细节,品味语言深入而精彩。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向深入中又适时点拨,循循善诱,因此呈现出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精彩风景。最后,朱亚萍老师在学生细品文本后把学生品出的味道和一个“酿”字,化成了一坛柔情满满的“春酒”。整堂课,朱亚萍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引发学生的智慧,用琦君的深情感染学生,最后酿成了这一堂好课。
公开课结束后,与会的所有教师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形成教师研讨小组。在小组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史尚海老师、苏毅老师、赵琼老师和周浦中学的语文老师代表就公开课的导学案、课程设计和教师语言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地点评。他们认为课前的导学案能够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度高,文本的批注非常到位。在小组讨论有序的基础上,学生间的交流又非常的充分。从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来看,主问题的设计有足够的空间和容量,供学生多角度探讨。
接着,俞华芳工作室成员、十三中本部的滕雪君老师针对上周的五项评优公开课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她表示现在使用的导学案拥有几个共性特点,一是导学案的设计重视基础,字词落实得很好;二是导学案的设计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三是导学案的设计注重挖掘课文的深刻意蕴,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四是导学案的流程明显,有较高的实用性。在课堂的组织上,几个班级的学生,在分数的激励下,小组合作意识强烈,学生参与度高。与此同时,滕老师又提出了两个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导学案,导得舒展吗?导得从容吗?我们的导学案是“导死”还是“导活”?滕老师指出了我们现实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往往预设逻辑理想化,学生在现实思考中往往思维跳跃性较大,超出了教师实现预设的框架。因此,导学案的设计中出现了很多交叉重合的问题。滕老师结合《信客》《皇帝的新装》《两首古诗的整合案》对问题的设计进行了重新的整合设计。又指出在导学案的资料,例如写作背景、作者介绍等方面,教师在编写的过程中缺少辨识,导致资料呈现机械化和方法指导的泛滥化的现象,滕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石壕吏》《蝈蝈与蛐蛐》等课例阐述了解决办法。事实上,一份真正成功的导学案的资料呈现应当是精致而有情的。此外,导学案的运用中有一些隐形的细节非常重要,比如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指向性,教学语言的引领性,流畅性,感染性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最后滕老师说,在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中,我们要把三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本合作推向于一个更高的境界。
颜莉莉老师从十三中本部举行的精品导学案评比表现出来的亮点和问题出发,对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进行了探讨。颜老师表示,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一堂课只需要设计一到两个主问题,然后再围绕主问题挖深,实现课堂教学的精而美。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是在课堂里将概念性的知识直接交给学生。导学案预先为学生进行了指导,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上演绎的要求更高了。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一份导学案如果要教授某一中学习方法,那么就需要先给学生一个示范,在示范的基础上,添加阅读延伸。让学生从文本中归纳方法,再归纳回归文本。她说,越走向教育本质对自我的要求越高,越要突破自我,重新建构教学模式。
最后,结合十三中的精品导学案问题,俞华芳老师作了题为《走在语文课改路上》的讲座,对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以及今后要走的探索之路作了具体而深刻的指导。俞老师先带着大家回顾了一下我们前面阶段研讨的问题。第一阶段是明确导学案的概念。第二阶段是“怎样编制导学案”——导学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把握住的两个核心要素:内容和方法。俞老师说: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合作?只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思虑不全的具有思维挑战的问题我们才需要合作。因此,一节语文阅读课从内容上看需要有一个支点,需要我们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注重构建课堂主任务。一个具有整体性,思维容量强大的主任务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空白,也为课堂上教师的设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二是方法上,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不同类型的文章要有不同类型的导学方案。如果缺乏方法的指导,就不具备更大的指导语文学习的价值。俞老师还提出了另外一种没有纸质呈现的“结构化预学方案”,俞老师认为,“结构化预学方案”适用于没有强烈的个性特点和方法指导价值的一般的文章预学,它在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俞老师再次明确了我们二次研讨中对导学案的追求:简约、丰富。
接着,俞老师带着大家联系评比中的导学实践案例,回望了本次学术节本校的精品导学案评比中的亮点和缺点。首先,俞老师讲了四大亮点。第一,通过几次导学案的研讨,本次评比的导学案练习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问题明显减少,瘦身见效。第二,在问题的设置上,思维空间开始增大,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有非常大的助益。第三,本次导学案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凸显了导学案导学的价值。第四,在导学语言的运用上,以对话形式展开,富有亲和力,有情有趣。接着,俞老师又结合老师们的导学案分析了我们导学案中还需努力的四个方面:第一,针对学习目标和导学实际内容脱节,提出了目标还要契合。第二,针对问题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提出了整合还要智慧。第三,针对方法指导中操作性不够的现象,指出方法更要得法。第四,针对导学中方法和篇目重复的现象提出“有效更要有序”。
针对第四个需要努力的目标,俞老师结合自己的导学案设计和运用提出了下一个导学案研究的设想。俞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了自己在初三教学中设计的两个导学案。俞老师说,现行教材编写是按主题进行编写的,学生的语文知识系统和学习能力系统没有得到很好的一个构建。因此,自己在教学第二单元第一篇《敬业与乐业》时就想到了由导学案来建构学生议论文学习的系统,以《敬业与乐业》为导学课文,把下面第四单元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有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作为议论文知识的实践课文,同时把《中国人缺少自信了吗》作为议论文学习的第二个系列来建构。在实践中,俞老师又对导学的内容进行了更深广的思考。俞老师认为,语文学习能力的系统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因此,如果要真正构建语文的学习能力,那么我们就要扩展导学内容的内涵,由前面单一的阅读课中的“字词句段篇”扩展为“导听,导说,导读,导写”。导学的内容可以紧密地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结合起来,也要紧密地和教材结合起来。根据初三学生的思维能力,俞老师又在《敬业与乐业》中融入了辩论的导学内容,在《纪念伏尔泰100周年演讲》中融入了演讲的导学内容。俞老师说,有了这样的导学案后,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更高了,教师需要对原先的教学设计进行重整,课堂中需要随着学生的变化更要灵活应变。接着,俞老师又结合这两堂课的导学案为我们展示了重整后的课堂设计,并且用录音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俞老师又结合徐社东老师的写作导学案和自己的《玲珑诗心》的导学案把导学的概念引向了写作和综合性活动,俞老师说,以导学案来重构一个语文学习能力系统将是我们后阶段研究的重点,俞老师为我们出示了自己的初步的思考系列。俞老师说,面对我们的新课改,面对我们生活中的变化,我们常常会茫然,这让她想到了《谁动了我的奶酪》,想到了苏格拉一位小说家的话: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地走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 如果我们深信不疑,有一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它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但我们最终会发现,它是一扇有益之门。只有在不断的“搜寻”中,我们才会找到我们的出路,所以,“且行且思”这是俞华芳工作室和十三中教研组行走的方式, “行——知——行”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追求。
最后,全程参与活动的专家浙江省语文教研员蔡少军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蔡老师用了“震撼”两个字来形容他参加此次学术节语文教研活动的感受。他说,“还从未用过这样的词来形容一个教研活动,包括评课时也从未用过”,而十三中的语文教研组活动却让他如此“震撼”:一节优质课的展示,两个老师的微型讲座,每个备课组的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俞华芳老师的这样一个精彩的演讲和报告。他说,他从未想到过下面的学校会如此扎实地深入地在做真研究,他表示十三中的导学案设计和运用研究,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理念和实践两者相得益彰,这样的研究可以成为全省可以推广的经验,他极力邀请俞华芳老师到省级教研活动上做成果展示。
之后,蔡老师也给十三中语文组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蔡老师认为,在文本解读中,我们十三中的老师可以有更深入而独到的解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提问,提出一些更深入的问题,在十三中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有更高的语文生命的质量。蔡老师说,怎样有序地构建学习能力系统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非常期待看到十三中在导学案研究中第三个阶段的成果,希望能时常和十三中语文组保持联系。
蔡少军老师的一番话给十三中老师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也为我们今后的行动指明了方向。
任何新生事物的萌发到成熟都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反思。十三中的导学案设计正是这样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新生儿,虽然在成长的路上一路荆棘,却也有一路的春光融融。相信在十三中的语文组的努力下,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能够独树一帜,为语文教学带来惊喜。
图片:左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