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与“变”中践行“人学”的教育观
——
2012年2月29日,杭十三中语文教研组在综合楼三楼举行教研活动,会议围绕“新课程标准实施10年,教师如何把新课程条例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变成感性认识”等问题进行研讨,在“新”与“变”中探讨“人学”的教育观。会议由俞华芳老师主持,十三中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会议。
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当遇到发展瓶颈时,应当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困惑是否令自己是在做无用功,是否需要寻找改变的突破口,是否要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围绕着教学实践的“新”与“变”即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观的改变,“人学”的教育观的树立,是这次会议主要要讨论的。
“教师应当思考教育教学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我们的教育观应当放得长一点,远一点,树立学生永远是第一教学资源的学生观,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践。用教学的创新变革点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更有兴趣的学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回归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比如从初一开始,引导学生在朗诵、吟诵、背诵中进行诗歌鉴赏。而对于语文听说读写的回归,初一课前说说故事,初二说说感悟评论,初三进行创造性的评说创作,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俞老师结合首席教师工作室的理念,努力实现自身与学生的“快乐的生长”,打造“生态的校园文化”,让“幸福从学生出发”,她认为:第一,认识学生。首先要认识学生,问问学生你喜欢什么,你讨厌什么,你最喜欢那几堂课,你平时最怕什么,你内心最需要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教育上的人文关怀。“人学”的教育观,其实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二,捍卫学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打开学生的展示欲,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在让每周的周记变成学生自己的“周杂志”,给自己的随笔本取上名字,美化一下,装饰一下,让他们更快乐更自由的展示自己的。三,作业的精致性,趣味性,创造性。四,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行为上通过教学形式的变革创新,让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学习上让学生主动提出疑问,主动探索,主动表述。学和用的延伸,和生活的延伸。五,改变现有的读书状态。思考如何从有效阅读到高效阅读,把放羊式的阅读方式变成有效高效的阅读。
最后,俞老师提出这学期教育教学创新与变革的重点是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对教学实践进行了计划分配。同时,俞老师以“先学后研”的理念,给所有的老师布置了课后学习作业,要求老师们结合程汉杰教授发表在《人民教育》杂志上的论文《高效阅读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质疑,形成教学研讨的主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