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昨天还是艳阳高照,不知不觉,秋已至。在这个秋高气爽的九月,杭十三中教育集团2011年语文组教研活动在十三中本校综合楼4楼报告厅举行。会议由俞华芳老师主持,颜莉莉老师主讲,集团所有语文老师参加。
“老师的重要作用不在于批改,而在于用你的眼光去引领。”颜莉莉老师满怀激情地说。
颜老师认为,“初中三年,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序列。”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具有三年的宏观规划。在初一阶段,教会学生“还原性写作(观察)”,让孩子们学会用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一景一物,让他们写写日记,充分打开自己的感官,关注生活,体悟生活;在初二阶段,让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性写作(联想和想象)”,因为只有大胆的联想与想象,才能激活创作的灵感。让孩子们寻找与教材相关的原著或有一定联系的其他作品、相关的视听材料等,将其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有效发掘出来,把它们与孩子们的体验、鲜活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文本放回原著,借助影视,读、看、感、思、讲、写,多种感官交错,多种思绪交融激荡,让孩子们更加深切地感到文本阅读跟生命成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此,他们就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当孩子们的观察与感受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提升之后,于初三阶段,对孩子们的写作进行适当的技巧性提升,情理结合,让孩子们审视自我,提高反思能力;比较求异,提高思辨能力,教会他们进行“提升性写作(情与理)”。
颜老师通过自己十余年的作文教学心路历程回顾和多年积累下来的学生的珍贵作文成果展示,让我们知道一位有心、细心、用心、全身心的语文老师是怎样通过初中三年,让孩子们喜爱上写作并能写出令人喜爱的文字来,最终成就孩子的作品感的。
“作文不在于教给他多少写作技能,而在于激励他,唤醒他”,颜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作文的殿堂,唤醒学生们的创作欲望,在作文教学既能做到整体性,又能把握梯度性,更能关注趣味性,“让学生们在作文里过自己自我的童年”,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文字去铭记自己的生命。这或许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
接着,俞华芳老师作了总结和提升。俞老师结合颜老师的作文教学的经验和自己的写作实践提炼出了写作教学中几个关键点:一是兴趣写作,二是自由率性写作,三是建立读者意识。俞老师认为,关注“写什么”比“怎么写”来得更重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以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把日常的点滴生活,学习中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音乐绘画等融入到我们写作中来,让他们进行自由率性的写作。写作中,我们要培养一种意识,作文是表达自己心声的方式,作文可以写给自己看,也可以写给读者看,老师同学都是读者,我们要把自己的作文当作作品来发表,用丰富的形式去唤醒学生,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生长。
接着,俞老师又从“轻负高质”的角度与在座的老师探讨了“十三中校本作业的开发”。俞老师把语文作业分成为考试服务的“生存性作业”和为学生打下精神底子的“发展性作业”,语文作业要尽量压缩“生存性作业”,增加“发展性作业”。俞老师认为,校本作业的开发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活着”,改变学生做得茫茫然,教师改得昏昏然的现象,高效的作业是为了让老师和学生有一种更舒展的生存姿态,而校本作业的开发中要处理好“变和不变”的关系。俞老师提出了校本作业开发中的一条原则“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化求发展”,而且,俞老师结合现有作业的实际情况,从几个不变点和变化点进行了理性的辩证的分析和思考,给校本作业的开发作了方向性的引领和思路。
最后,集团备课组根据俞老师提出的校本作业开发的思考和绿色阅读节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探讨中实践我们语文组的教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