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的文化内涵与使命
——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教育科研>教学研究
更新时间: 2011年04月15日

公民教育的文化内涵与使命

——记杭十三中教育集团“三航”活动

 

“教育是非常诗意的栖居,为幸福而活,为追求幸福而受教育!”

“爱学生,爱后进生,爱那些你原本不爱的人!”

“老师和学生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教师一定要追求高尚!”

“人的心灵一定要像玻璃一样干净、明亮!”

“一个教师要有动人的魅力!”

……

串串妙语,从报告厅中不断传出;阵阵掌声,在讲座现场接连响起。

201141418:30,著名的公民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副理事长,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赵志毅教授来到我校进行主题为“公民教育的文化内涵与使命”。会议由潘云芳老师主持,屈强校长、柴玉宏校长、潘志平校长及杭十三中教育集团“三航”成员参加此次会议。

 

首先,赵教授以“丹顶鹤的故事”课例引出主题,提出师生关系是“平等、对话、共赢的关系”的观点,认为公民是现代社会的人之形象。赵教授认为它与传统臣民形象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内涵,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并认为理解公民的根本首先要把握它的权利本位内涵。没有这一基础,所谓的义务不仅成为无本之源,更严重的是,它会导致公民内涵的坍塌,使得公民和现代社会徒有其名而不具其实。

 

赵教授把公民教育看作是一种自由文化、民主文化、人道文化、和平文化、权利文化和启蒙文化。就自由文化而言,任何一种文化和教育,都具有控制的成分,然而,控制是第二位的,自由才是第一位的。没有自由这一基础,控制就会演变成对人性的改造和强制,对人之尊严的羞辱和抹杀。而一旦丧失了对人的尊重,教育也就不为教育了。以自由为基础的文化则与之相反,它是以人为目的的文化。就民主文化而言,民主又不仅仅是一种政体形式,而应该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民主教育之间互为基础,构成一种良性循环。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摈弃暴力、破坏与强迫,学会以民主、协商、对话等方式共谋发展。

 

例如上海某些中学制定的班级公约,老师作为班级的一分子也必须遵守,严格执行,培养学生规则意识。还有的班级搞班干部竞选,分执政党和在野党,执政党必须接受在野党的咨询和监督,全心全意为班级服务!就权利文化而言,从道德意义上讲,权利是对人自身的一种肯定,是从防恶的角度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确认和维护。正是因为如此,权利被看作实现视人为目的而非工具的康德理念的一种设计。从社会意义上讲,权利表示一种社会关系,表明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的发展本身是政治解放和社会和谐得以增进的标志。正是基于此,以权利意识为核心的公民教育可以培养人格独立,尊重他人,热爱祖国,具有民主、自由、平等、尊严、人道、参与、合作、环境意识的合格公民与权利主体,促进社会正义的发展,生成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舍此,一个现代中国就不可能真正诞生。

 

难能可贵的是,上述先进理念赵教授并不是直接讲解,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事例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述,把现代公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讲得绘声绘色,妙语连珠,例如“民主不是最好的,但能避免最坏的”“战争孵化出的坏蛋比消灭掉的还要多!”“改变,从自我做起!”等等。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老师们在笑声中领悟到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赵教授的讲座引起了在场老师深刻的思考,陈超老师提出“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权利和义务哪个更重要”的疑惑;柴校长思考“怎样科学有效的维护自己的权利”的问题,王芝平老师探究“中西方德育教育的区别在于哪里”的问题。赵教授对老师们的疑惑进行了深刻详细的解答。

 

最后,潘云芳老师对赵教授的讲座进行精彩点评,她认为赵教授的报告是思想的引领,实践的指导,善于把抽象的概念用生动形象风趣的语言表述出来,不仅口头语言抑扬顿挫,而且肢体语言也惟妙惟肖,整个演讲从头至尾发挥得淋漓尽致。希望赵教授的思想能让老师们在教育事业上,学会勇敢的“改变自我”,使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上“对教育更有信心,对世界更有憧憬”。

                                                     

                                                      供稿:林俊华

                                                      供图:刘昕 俞敏

 




 
主办: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   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55号   电话:0571-28879123   浙ICP备0500199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