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声带来生命的润泽,就如同春笋的勃发,4月14日的下午,生态作文研讨的教研活动顶着充满生机的春雨在杭十三中教育集团本部校区展开。
为了充分展现名师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名师资源向教师培训资源的转化,这次教研活动延续上次生态写作课题的教学,参加成员包括生态作文培训班成员、全体初三教师、俞华芳、姚红晓工作室成员等几十位老师。众位名师齐汇杭十三中,参与生态作文课堂教学的研讨。
活动以杭十三中刘艳伟老师的一堂生态写作课为开端。在课堂上,刘艳伟老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眼,以“你聆听到的声音”开始,“唤醒我们的耳朵,再现我们聆听到的生活中的鸟语花香”,带领学生回归生命,让他们回忆生活中听到的声音,并由声音进入联想,联想“有没有这样一种声音:不管过了多少年,依旧你魂牵梦萦,或许是一首儿歌,或许是一声轻轻的叹息”,继而从声音的联想中注入生命情感的涌动或对于生命本身的思索。
这堂似潮汐般带起学生生命情感脉动的写作课,不仅从写作上唤醒了学生的联想,更是从生命深处唤醒了学生的情感意识,让爱在学生的心灵中回荡。
如果说这堂写作课是一堂充满了感性共鸣的生动课堂,那之后杭十三中俞华芳老师开的复习课就是一堂针对信息提取、富于技能训练、科学总结的理性课堂。
俞老师由“简明”发端,“简明”收结,放眼“中考”,采取“聚焦2010新考点”的新颖形式,针对信息提取题型加以系统的训练与答题技巧的概括与演练,最后以几句总结信息提取的方式方法的顺口溜为结束语。在这堂课上,学生对于信息提取与概括的能力无疑得到极大的提高,该是一堂相当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务实课堂。
课后,浙江教育学院张孔义教授对这两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张教授认为,俞老师的课非常到位,选择了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信息筛选与概括这两大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学生进行核心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方法指导多样,学生参与度高。在此张教授也提出,如果平时的阅读教学也能走这样的路子,按照这样的方式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那将会对阅读教学起到相当大的帮助。
而张教授评价刘老师的课时,认为这堂课的选材相当新颖、具有挑战性,而其中的教学环节紧扣“听”这个主题,相当清晰富于节奏。同时,张教授还针对这堂课,提出了这堂课上的难点以及难点把握上存在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认为写作教学还是要落实怎样写这个主环节。
之后,李胜建老师进行了总结,认为写作教学仍是大有可为的,而生态写作的教学特点应该着眼于自然,教会学生有序有理地表达,同时也提出写作教学的一个展望,让生态写作能够落实于细节,充实于细节,踏踏实实地进行生态写作的教学尝试。
最后,李老师还主要介绍了一下杭州中考的新考点。并针对俞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认为俞老师的课教学方向明确,思路清晰;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分析为辅,使学生于做中学、学中悟、悟中会;老师引导得力,学生学有所得,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在快乐的学习中成就了经典的课堂,是对全体工作室成员和所有的老师的很好的示范,俞华芳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活力四射的课堂让大家聆听了她生命的脉动。
活动的最后李老师也针对中考即将出现的新题型进行了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