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二十七)——我的未来不是梦之报道三
——

深秋的夜晚,细雨蒙蒙,校园里一排排整齐的自行车、电瓶车,教学楼灯火通明,现代化的电脑视频正传来吴侬软雨般的女音。这里,正在召开杭十三中初二年级家长会。
自11月24日来,学校迎来一学期一度的心理健康活动月,在“九个一”活动中,这是其中的“一次家校沟通”活动,为此,学校心理辅导站站长林慧芳老师特意邀请了某心理工作室的咨询专家刘蕊平女士来我校为家长们讲述——作为家长应如何面对正在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问题。这是一次能引起大部分家长共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次把刘女士对所有家长说的心里话发至网上,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再次细细地读、慢慢地品,从此让自己成为孩子心目中和蔼的父母、贴心的朋友、人生路上永远的引导者。以此文共勉。
各位家长同胞,大家晚上好!
每次开家长会,都是少数家长欢喜,多数家长愁。我就是那大部分发愁焦虑的家长之一。
不过我坐在这儿的原因是因为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就在今年秋季运动会期间,我和我们班的班主任赵萍老师谈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的特点时,说着说着就想着“合谋”为我班里的学生上一些心理方面的课。课的内容是我根据对孩子们的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设计的。偶然中的必然是这统计结果很反应出发展心理学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些数据也许能帮助家长们了解我们的孩子,从而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的孩子。而不仅仅是看着考卷发愁,见到孩子发火。
在我整理这些孩子认真写下的需求和困惑时,我的心里挺难受的......
这些诉求里我看到孩子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孤单;也比他们表现出的弱小;原来我们以为处处与我们对着干的孩子在精神上却表现出对父母高度的认同。我们所关心的也是孩子关心的,比如:学业。我们担心的也是孩子担心的,比如:未来。我们所期待的也是孩子所期待的,比如:成功。
看着这些答卷,我发现身为父母的我们有时太不相信我们的孩子,太小瞧的了我们的孩子,以至于我们忽略太多了孩子的成长的信息,忽略太多孩子成长的艰难和孤单,忽略了孩子对我们的爱和需求!
是什么让我们对孩子真实的感受是视而不见,我想那是因为在我们心里14岁的孩子还是无知的顽童,而习惯的把自己的想法做法看成唯一政治正确的行为纲领,这样的心态让我们把孩子成长的每一个信息都解读成:不乖、不用心、不努力。
因此,我的第一个分享是:家长好心态,孩子才自在!
孩子处在青春期,心理学上称为心理狂飙期,其实就是说是一个成长的混乱期。
14、5岁的男孩女孩,个子已经超过了父母,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迅速发展。当强烈的独立意识遭遇并没有具备相应的独立能力困境的时候,孩子的内心是自负的,又是惶恐的。他们内心非常需要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非常具体的帮助。但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又让他们看起来那么的不谦虚、不乖巧、不合作。生命狂飙期的孩子的要长大,要发声,却力不从心。父母要引导,要理顺,这个过程本身就不容易。
而这个困难的过程是世界上每个角落里养育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共同的经历。我们不是独行者,我们的家庭也不是唯一承受孩子成长的烦恼的家庭。因此接受孩子的烦人,接受孩子的挑战,用我们贵然不动的耐心,以不变应万变的稳定来直面孩子充满冲突的成长,那么孩子就会在我们包容的情感里会变得平静、放松,这样放松的心态就有了解决冲突的原动力。让充满火药味的青春期,变成化解问题的自在成长期。先接受孩子的情绪,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法宝。在咨询室里我们就是这样让那些在人际关系非常困难的人慢慢的打开心扉的,
家长说了:我想心态好,可是当面对孩子的不听,不做,甚至还顶嘴对抗,那郁闷懊恼真是…..忍不住啊
亲爱的家长:我想帮孩子解释的是:其实在孩子在说”不”的时候,它传达的第一个信息是:“我长大了,我需要被了解!”往往这个信息被家长理解为“不乖、顶嘴”;这时孩子的心里开始有了委屈!“为什么只告诉我怎么做,而不在乎我心理怎么想!”而这个信息又被多数家长读为“对抗”;于是真正的对抗开始了,孩子开始认真抵制来自父母的任何教育:“如果你不在乎我怎么想,我也不听你怎么说!”于是家长很抓狂,孩子更迷茫。恶性循环就此产生,孩子的心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无效。
如果家长能够调整心态看待问题,其实孩子最初的所谓不听话,真的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对,只是他已经长到有自己思想的年龄的必然过程,说“不”只是想说“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父母如果可以理解:不同的想法并不是对父母的反抗,就像三岁的孩子第一次提出我要穿什么衣服一样,14岁的他只是在尝试着用自己的感受解释生活,了解人生。就像我们14做的那样。
那么我们的烦躁就会跟事实匹配,唠叨几句也就过去了。孩子也能接受这样的唠叨,孩子不能承受的是家长以事论人的否定和这个情绪下没有节制的言语和身体的攻击。
一个孩子这样说:“有时候是我错了,父母可以打我,但是不要打的我太凶好吗?父母可以骂我,不要在别人面前骂我好吗?”
听孩子这样说,我们情何以堪!
这里我想多说一点,以我的工作经验,家长念念不忘的“听话”很多时候是抹杀孩子个性成长的遮羞布。
这个年龄还只是一味听话的孩子,不是你不想让他长大,就是他学会了用压抑、隔离的途径自谋生路。
那个你发声就百依百顺的孩子,成人后可能是一个只会靠父母处理问题的“巨婴”,有人说:我愿意,孩子听话就好,我养他没问题啊!事实是:他长大了,不是只要活着,他还需要交朋友,谈恋爱,工作,懂得是非、利弊、管理你家的钱。这些都是一个只用听家长话长大的孩子欠缺的技能。
而那个被严苛的不允许发声的表面顺从的孩子,他的那些被压抑不被理解的感受,会一直影响着对人际交往的态度,他的内在关系里充满了:生疏、敌意。用退缩或者攻击来保护自己从未被尊重的心灵。
一个来自前三所重点班的孩子,我们心中别人的孩子的自我意象是一只老鼠:极具生命力,就像他的学习能力一样,也极其自卑和具有毁灭性,他是家人的骄傲,却是人群里的独行者,他被自己分裂的人格折磨的几度自残。
所以不要简单的一味的要求“听话”,那可能是身为父母的我们企图为自己的养育偷懒找的捷径。而教育是没有捷径的。
那么有效的教育怎样才能产生呢?我第二个想分享的是: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有了心结,我们只想找那个平时信任,包容的亲友说道说道,甚至有了矛盾,也只有这样的朋友说和我们才愿意听。那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知道,这个人是不会伤害我们,他会为我的利益负责。所以他说的应该是对我有利的。关系有了,事情就变的可以是解决。
所以,先跟孩子亲近起来是走进孩子的“门卡”。否则,你的看起来头头是道的道理,变成了空洞的说教,都被孩子挡在不信任的门外挡了耳旁风。
怎么和孩子亲近起来呢:孩子们在我的需要里这样写:“父母能真正听我讲话;父母能听懂我的心声;父母不会因为我学习不好就生气;父母不要只会发脾气,我想他帮我解决问题”
孩子已经在心里呼唤我们很久了,我们愿意听,听得得懂,不会以偏概全否定孩子,而是积极帮孩子解决问题,这就是孩子要的。
关系有了,怎样的帮助才是孩子需要的呢,我的第三个分享是:信息社会,发展能力胜过盯着学历。
信息社会了,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需要形形色色的怀有专长的人。而且那些揣着学历的金领已经在请自己的私人健身教练了吗?那些开着豪车职业经理人不是在花钱找最好的美容师吗?网上一段视频不就能让一个有专长的人直通春晚了吗?
成绩已经不是检验孩子优秀、聪明的唯一标准了。每个生命在孕育之初都怀着自我成就的本能来到这个世界的,而孩子的天赋的确是不一样的。
大多数时候,不是孩子笨,不是孩子不用功,而是花有百样红,人与人不同。韩寒聪不聪明?曾经七门挂科,高一退学,15年前还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反面材料,今天已经是作家、歌手、出版商、导演集一身的最有良心的80后公知。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它积极的价值:甚至一个总是打架的孩子,如果让他学习拳击,他在社会场所的破坏力,也许是专业领域的创造力,竞争力。
安慰孩子在学校只要努力就好,细心耐心找到孩子的专长,鼓励孩子条条大路通远方。保住孩子的精气神,给孩子指条出路,这才是做父母的王道啊。
说了能力的重要性我还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心理能量比具体的能力重要。
来到我工作室找我的人很多是学校的优等生,行业里的佼佼者,一身荣光的他们却有着各种各样心理过不去的坎儿。都是跑到一半,半路夭折的人。
而且社会的金字塔最上层的人是决策者、下面是管理人员、再下面是技术人员、最后是体力劳动者。而决策者并不是专业领域的最牛的人,可是他发现了这个领域,甚至开创了这个领域,他们是最敢想最敢为的人! 11月19日乌镇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浙江省长李强说:“浙江为什么多次产生中国大陆的首富?答案只有一个字“人”,因为这些浙江人有三个特点“草根、创新、开放”!
而这些特点正是我们这些看似成绩不理想还爱折腾的孩子最大的“人格红利”。我们的孩子还没有被千篇一律的评价系统催眠,我们的孩子还没有被一揽子的竞争体系压干他们的原始的动力。
亲爱的家长同胞,这时候的我们更要要鼓励孩子还蠢蠢欲动的斗志,呵护孩子渴望成长的愿望。帮孩子发现他的用武之地。我们心里都知道,学校成绩只是衡量孩子能力很小的一部分。天下无不可用之人,当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就是考验着家长的心态、考验家长的智慧和耐心的时候,家长经受住了考验,在孩子在人群中落单的时候,读懂了孩子的困难,发现了孩子的潜力,陪伴了孩子的坚持;这样具体务实的教育不仅给孩子的生命带来了生机,更会让我们的亲子关系从血缘的本能升华到人与人最温暖、最有意义的精神层面。
最后我想跟所有的家长朋友说:人品大于作品
作为孩子的父母教会孩子知礼节,让孩子知道国法人伦的尺度。
上半年纷纷扬扬的李某某案,才华,背景,家底一手好牌,只因为不敬人伦,不尊国法,一手好牌玩砸了。
孩子就算什么都学不出大名堂,有了一技之长的他也拥有了生活的本钱。即使我们的孩子做不了草根逆袭的王宝强,但养活自己、能过自己虽辛劳却也自在的小日子是没有问题的。而这样的生活不是大部分我们父母养育孩子的初心吗。
一位诗人说:有时我们走的太远,早已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在我被孩子的行为、态度、学习状况折腾的心烦意乱的时候,我经常想这句话。心里放下许多,好过许多。我放下了,孩子也自在好多。
一个孩子在我需要里这样写:“我想找到一种方法,让我知道我可以做什么事,然后让我坚持做,用这件事可以一直保护我”
我想我们只有像孩子需要的那样:帮助孩子找到一种方法,让孩子知道他有他的天赋,让他相信只要他坚持做,这件事就可以保护他,照耀他的人生!少抱怨,多了解,少指责,多发现。少失望,多改变!
亲爱的家长同胞,父母是孩子天赋的生命导师,父母的真正意义就是不辜负孩子这个万物之灵来到,照顾他身心健康的长大。父母的使命就是尽一切的可能帮助孩子长出他自己的翅膀!
这是我们身为父母的天责!
说到这里,要跟大家说再见了,马上我就会回到教室面对各科老师对这个学期学业的总结,我也忐忑,但并不惶恐,因为这个成绩不是我的孩子最终的评判,也不是唯一的评判。
谢谢大家!
2014-11-26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