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想不会飞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人用两种方式在这个世界生存,一是活着,二,便是死了;人又因为两种期待而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是梦想,二是寄托。
——题记
问:你会放下哪个?拿起哪个?
漫长的三小时,短暂的三小时,它演绎完了一场电影,却没有演绎完那个温暖却又凄凉的人生,那个让人微笑面对的梦想。我没有因为这部感人的电影而流下泪水,但却因为它而感受到了“梦想”这个词的成分。“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我对这段话留下了深深地映像,它不缺幽默,却阐述着真理一般,于是我知道了,有时候“寄托”,也会变成“梦想”的阻碍,他被别人强加在我们的肩上,又有一天,我们能够打败它,那么我们就算是胜利了。影片中的三位少年有着各自的梦想,但是有人害怕着,有人被“寄托”压倒着,有人为了梦想而奋斗着,他们根本不一样,可一样的是,他们都有一个梦想,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一样的是,他们都成功了,用自己的方法。“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 ”梦想和心的道理相同,它们同样脆弱,但是不同的是,梦想建立在你的心上,心是你的,梦想是你的,它不需要你哄,你只要看好它保护它,困难的时候要带着梦想冲破黑暗。
“梦想”一词在我的心底缓缓舒展,渐渐蔓延。“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 “我想说服你,爸。但不会以死相胁,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断了两条腿,才让我真正站起来,好不容易获得了这种态度,我不会改变的。你们留着这份工作吧,而我保留我的态度。” 如果有一天你会和我谈到这部关于“梦想”的电影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它有着和别的电影一样的故事情节,但它拥有别的电影没有的直白与那些对梦想直言不讳的对白。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压力,以及我们的态度,在这部电影中,这三个为梦想而努力地少年中被表现的淋淋尽致,在他们中间,我看到了倔强、羁绊、大胆。突然一想,我们也在青春,我们是否能够早漫漫年少之路上好好完成各自的梦想,我不知道,也认为没有必要知道,因为我突然觉得,如果我们能够真真的因为这部电影的启示而去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那么我们的梦想又为何不能实现?
“给我阳光给我雨水,给我一个重生的机会,给我阳光给我雨水,给我一个重生的机会。” 我想要活着,为了自己想要追求的;我想要梦想,而不是寄托。我听见很多人说要放飞梦想,可是我的梦想不会飞,因为它很现实,我会害怕有一天它会飞了,就会找不到了,所以我的梦想没有美丽的羽翼,也没有神话中那般的迷离,它在我眼前,可以争取,可以实现,但要付出,同样残酷。但是我同样会为它而努力。
因为它不会飞,也不能一步登天。
答:拿起“活着”与“梦想”,但什么也不放下,因为它们也是实现梦想的一部分。
初二(9)班
王语煊
观《三个白痴》有感
“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想要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完成。”
——题记
告诉我,你仰望浩瀚的天空时,你的眼里是什么?蔚蓝的苍穹笼罩着星星,是否是梦想笼罩着你的身体?告诉我,你俯视汹涌的河流时,你的眼里是什么?惊骇的浪涛拍打着石岸,是否是梦想拍打着你的心灵?告诉我,你看着那三个为梦想执着的人,你的心里是什么?
我只能告诉你,那其中的每一瞬间都触动了我最深处的灵魂,那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人刹那间变得高大而挺拔——只因为我们有一个梦!
杜鲁门·卡波特是这样说的:“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
梦想,能使你集中精力,能使你向你心中的成功如箭般冲去;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吧,即使它的实现不会为你带来金钱、权利、地位,但至少自己能快乐。兰彻热爱工程学,就毫不犹豫地学习,最终用智慧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天才科学家;法涵想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家,几年来这个念头一直被世俗中的东西所压抑,痛苦从胸口溢出,比刀绞更疼痛。那些自己所热爱的照片,竟被看成了无用的东西,那封几年前写的信,一直都在身边,迟迟不敢寄出。自己的梦也想这封信一样,被尘封。只是夜晚,悔恨涌上心头……兰彻帮了他,法涵开始了自己的逐梦之旅。在决定的瞬间,我们往往面临着最艰难的选择;人人都会有这个时候,执着的人选择自己的梦,却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
阿·安·普罗克特说过:“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
这样的三个人,都是追梦人。追梦人最平凡,也最伟大。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适合别人的方法却不见得一定适合你。兰彻是一个问题学生,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因为他是真正的爱工程,他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把学习入生活,视学习为自己生命中能使自己快乐的东西——他是真正的热爱生活。现实与梦想是可以融为一体的,就像有位智者说的:“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当然,压力也是一种使人前进的东西,但是拥有太多的压力就是进入了“高压锅”,这就成为了消极。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一种最简单好用的方法,殊不知这是最难用也是最没有效果的。大多数人都无法驾驭这种动力。每4分钟就有一个学生企图自杀,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生身上所背负的太多太重了。拉朱的戒指比手指头还多,他为开始戴,为姐姐嫁妆戴,为工作戴……这是责任,是负重。太多的压力往往使人害怕未来。一个懦弱的人,怎么可能会成功?记得有人问温州人为什么能成功,回答只有三个字:“胆子大。”只要你有了梦想,就请你勇敢地闯。
现在的一切都是为将来的梦想编织翅膀,请让梦想在现实中展翅高飞。
告诉我,你仰望浩瀚的天空时——内心最真实的力量、最豪迈的感触!
理想主义需要勇气
初二(11)班 钮中仪
《三个白痴》的故事以两个好朋友在寻找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的过程中展开的回忆:讲述十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读书。这是一所印度传统的名校,这里的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只有第一!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兰彻却不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最后他用智慧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具有400项专利的天才科学家,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也帮助“三个白痴”中的拉朱卸下了思想包袱成功找到理想的工作,帮助法涵为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家放手一搏。
在一所几乎封闭的学校,像一个微缩的小宇宙,一切人和事都按照其中的条条框框,按部就班地运行转动,而像“病毒”这样的校长,就像是权力和规则的象征,屹立于这一小宇宙的中心。这样的权威人物和主人公之间冲撞不断,作为权威人物的校长甚至将主人公被逼入绝境。此时两人之间的对抗已不仅仅是不同意识形态间的冲突,而转化为强大和弱小、正义和非正义之间的对抗。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中,遵守规则而成功的典范是校长,不遵守规则而成功的典范则是主角兰彻,不遵守规则且没有成功的,是因不能顺利毕业而自杀的学生,遵守规则却未能成功的,包括未能考入这所学校的落选者,也就是校长所谓被杜鹃挤出鸟巢的竞争失败者。
似乎可以把电影中的人物分成两组,一组是“消音器”为代表的模范学生,他们是规则彻头彻尾的拥护者与奴隶。表面来看,“消音器”遵守规则,也一直洋洋得意于自己的成功,然而在与兰彻的斗争中,他永远都是可怜又可笑的失败者——考试总是第二名,更被兰彻利用其“遵守规则”这一条尽情捉弄。 另一组是兰彻的朋友法函与莱俱,他们跟随兰彻特立独行的方式,却一路跌跌撞撞,加上家庭问题的困扰,几乎濒临绝望。直到毕业前夕,奇迹同时发生在两人身上,他们通过不同途径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成了“成功者”。
可以发现,“成功”这一概念,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转折,似乎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成功是真正的成功”,回忆校园的点点滴滴这个问题并未真正解决,便必须迈向现实,踏入社会去寻找答案。
在十年之后寻找兰彻的旅途中,有关贫贱与富贵,有关阶级地位与身份,有关金钱与婚姻,又冒出了许许多多比校园中的问题更复杂的烦恼。将校园里的残酷规则沿着时间向前延伸,于是我们看到,找好工作之后是挣大钱,买好车好房,做成功人士,总而言之,是沿着阶梯不断向上爬,做金字塔的塔尖,将其他人踩在脚下。在电影的中段,兰彻的真实身份被揭晓了,似乎在向我们暗示,校园里特立独行的兰彻,现实中只是个失败者,毕竟,社会阶级的沟壑是不可能被如此轻易地跨越的。
我觉得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我们都知道兰彻说的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忍不住发问: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并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all is well”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龄人间竞争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查尔图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哪怕是个知识的奴隶。
在这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时代,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幼稚的,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电影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
现实生活中有老师有家长有同学都常谈到一个叫做“体制”的东西。或许我们应该好好地问问自己,从小到大,是否真正为读书而感到开心过?曾否在某个时期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感到不满?所选择的是否是你真正所喜欢的,父母是反对还是支持你的兴趣爱好,你的理想?你是否曾怀疑过自己的未来?脑袋现在还够使么,经过这么多年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是否为了成为你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着,不管多少人反对你的梦想?有些答案是“是”当然也有“否”。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能改变的绝不是环境,只能是自己。很想作为一个纯粹的观察者而活着,脱离世界之外观察这个世界的一切,但这不可能做到,绝不可能!那只能深入生活,找出自己合适的位置,将自己的潜能激发,而不是随波逐流,丢掉了自己的理想与激情,活的行尸走肉。带着使命活出自己的精彩吧!
很喜欢片头曲.Behti Hawa Sa Tha Who的歌词
他如风一般自由 似风筝翱翔天空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我们为脚下的路途牵引 他却在独辟自己的蹊径
路途艰难 又毫无忧烦
我们为明日愁言 他只顾畅想当今
让每一刻壮美不凡 他来自何处
触动你我心弦却消失不见
他去了哪里 让我们去寻觅
烈日当下 他犹如一片林荫
大漠之中 他便似一片绿洲
对受伤的心 他是良药一剂
恐惧着 我们都泥足于井底
无畏着 他畅游于海天之际
毫不迟疑的迎接潮汐
他如一片浮云独自飘逸 却是我们最好的知己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真情,什么是朋友,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人生的道理,什么是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去奋斗。“考试有很多,老爸却只有一个,只要你在,我们就在。”这样的话,怎能不为之感动。“他就要去你的姐姐了,而且不要嫁妆,他只是爱她。”尽管只是谎言,但是,这样的话,怎能不为之感动。“在他眼里,世界只是一个标价签,他跟你结婚,是因为你有利用价值,而不是因为爱。”这样的话,即使是夺人所爱,也不能不为之感动。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彻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诫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特立独行的兰彻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
当你垂首泥泞的时候,不妨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说一句:
All is 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