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心理电影影评 初二影评获奖文章选登1
——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教学园地>心理辅导
更新时间: 2011年12月13日

选择一袭适合自己的风衣:打破常规,实现梦想

          ----------《三个傻瓜》观后感 

                                 初二(1)班    吴之宸

人生如同一袭风衣,它裹着的不仅是一份予以其身的点点温暖,更牵动着一种飘摇无畏的莽莽情怀。读了这部电影后,似乎逐渐明白了打破常规,有时候不仅是一种创新精神,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人生态度!

整部电影以幽默的基调贯穿着---------十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读书,而这所名校检验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就只有成绩好坏。但是兰彻并没有随波逐流,他希望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渐渐地,智慧善良的他也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征服了周围的人。最后兰彻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天才科学家

人生的路上总会时不时地起风,不管是初来乍到还不惯于温柔的春风,或是绿色退潮后寒意陡起的秋风,那也许便是接踵而至的磨难。影片中的主人公兰彻便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理想式人物,他衷于真实的自己,他衷于灵活学习,他衷于打破一些不合理的常规。

令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当兰彻用一句简洁形象的话来阐述一个事物时,老师却生气地告诉他应该用这个专有名词的完整定义来描述。结果兰彻用一大串的定义描述笔记本,而老师却嗔目结舌,不知所云的这个场景。显然,兰彻懂得举一反三,随机应变,他是用自己的一颗心投入地去研究书本。兰彻不迷信权威,也不迷信常规,相反地他愿意深刻地思考这些疑问,从而获得一些新的看法和观点。于是我不禁深思:兰彻对梦想的敢于追求敢于奋进的精神,或许也是他实现梦想的根本原因吧。

而将整部影片联系起来,便又有了一位与兰彻截然相反的人物,他的出现,也更加鲜明地对比说明出这个深刻的观点。他就是查图尔,被大家戏称为“沉默者”,他热衷于墨守成规、死记硬背地学习。这使得他在一次演讲报告上屡屡出错,闹出了一些让大家啼笑皆非的歧义,也上演了一出闹剧。他的出现,无疑为这部影片带来了一段笑料,也同时隐隐地蕴含了一些深意......

于是在人生一片辽阔之中,总觉风雨在未知的地方迎接着我们。而身为这场路途之行者的我们,也应选择一袭适合的风衣,走向那真实的一切,纵然在这过程中会有所创新、打破常规,我们也应坚持着自己,走下去。

因为,始终相信--------我们如同电影中的兰彻一样,总有一天将会在无限渺远之处实现自己的梦想呵!

              梦想的源动力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杭十三中   初二(2)班   潘玥

每个人,都有梦想的权利。但梦想的源动力,又是什么呢?

《三傻》的故事发生在一所大学里——皇家工程学院,这是一所印度传统的名校。正如旺度说的,“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但很显然,老师和学生都不这么认为,在这所大学中,只有成绩第一才是王道。只是为了第一而第一,这有什么意义呢?“尸检报告显示,死亡原因是窒息死亡,气管压力过大。大家都认为他死于颈动脉脉压过大,那四年来的心理压力呢?尸检报告中却没有提及。工程师是一群聪明的人,但是他们没有制造出能测量心理压力的机器。如果制造出来,大家就都知道这不是自杀而是谋杀。”JOY死了,旺度的这番话让我彻底地意识到,压力,是一种多么可怕的东西。“有压力才有动力”,这是很多家长和老师挂在嘴上的一句话,然而越来越多的事例让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就像高压锅一样,塞住了气阀,锅内气压越来越高,很容易就会爆炸的。“因为你是懦夫,害怕未来,看看这个,戒指比手指头还多。为开始戴,为姐姐嫁妆戴,为工作戴……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业?”旺度明白,拉朱也是如此。

曾经在《读者》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外表看上去阳光开朗,孝顺懂事,成绩优异,在各方面都十分拔尖的女孩子自己申请去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念书,并且还申请到了奖学金。她的母亲是个老师,经常在同事朋友面前表扬女孩,为她感到骄傲。但是,到了荷兰后没过几年,母亲接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女孩,自杀了。在大洋的彼岸,这样一个美丽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女孩甚至在临死前,还写了三封遗书,一封给父母,一封给朋友,还有一封是给警察的——细心的女孩请求警察不要救她。母亲崩溃了,她无法接受女孩就这样躺在异国他乡冰冷的木棺里。之后,她的母亲才知道,原来女孩早在初中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患上了强迫症。母亲悔不当初,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女孩心理上的变化,为什么没有抽空和她谈谈天……然而,逝者已逝,无论母亲再怎么忏悔,她的女儿,都不会再回来了。

梦想的源动力,并不是压力;在朋友同事面前的表扬在女孩的眼里都是一点点压力的堆积。母亲并不明白这点。

拉朱考不到好成绩,是因为他的背上驮着比别人重千倍百倍的压力,而法涵成绩差,又是因为什么呢?其实,梦想真正的源动力,其实应该是你的学习(工作)热情。学习,靠的并不是对取得第一名的渴望,而是对这门科目的热爱,当你已经不在乎自己背的是什么东西而只是一味地去背的时候,你就已经丧失了那份热情了。法涵他其实并不热爱工程学,他向往的是在大自然中,捕获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但他的父亲不理解这一点,硬是要他当工程师。“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这就是法涵对父亲的承诺,而且在最后,他也实现了这个承诺,成为了一个著名摄影师。这就是热爱的力量;热爱,才能成就梦想。

为了实现梦想,们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要学习,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值得探讨。不要屈服于压力,要将自己的热爱坚持到底!

 

                           《三个傻瓜》影评     

初二(3)班   王奕扬

今天我看了《三个傻瓜》这部电影讲述了兰彻,法涵,莱具三个“傻瓜”的大学生活。有喜有忧,既幽默又沉重……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做我们想做的事,还是做别人要我们做的事?借助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导演强烈地抨击了摧残人性的应试教育制度,揭示了填鸭式教育下抹杀人性,让无数学生沦落为只知道竞争,只会赚钱的丧失了快乐与自主思考能力的工具的罪恶事实!做自己想做的事还是别人要我们做的事?初看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很简单,但未必做得到。

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主观感受都是微不足道的,换句话说,我们被太多的东西牵制着,金钱,工作,亲情,友情……我们越来越难做出符合自己主观感受的决定!就如同电影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所说的:我们拥有自由的空气,为什么不能自由的呼吸?拿电影里“病毒”的二女儿做例子吧,她从小就做着父亲希望她做的事情,按着父亲的意愿长大——好好读书,做个医生,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久而久之,她甚至麻木到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而更恐怖的是,她不是一个个案,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像她这样的人随处可见!朝着长辈们为我们规划好的生命轨迹前进,我们甚至不知道怎样寻找自己的方向!

在国内,现在的孩子甚至还没有出生就被父母们放在了一条看不见的起跑线上——胎教,学英语,学奥数,学钢琴,学画画……有谁问过他们到底喜欢什么?!!然后,甚至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要与其他孩子们竞争,上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考公务员,当官发财……这些父辈们的期望是多么的美好,而这些美好期望的寄托者又是多么的悲哀啊……在这个既定的轨道上行驶的孩子们,稍有偏离轨道的,就会被父母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又强制性地押回了原来的轨道,所有的改变都是那么的单薄无力……孩子们不断地被灌输着那个唯一的“未来”,一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就会就会视为另类,被视为没有前途的人,于是他们渐渐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丧失了创造力,放弃了抗争,放弃了对自己命运,自己未来的主动权,沦为一个个“风光的奴隶”!

我记得中国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在《鲁豫有约》中说过,如果中国的孩子都变成了“听话”的孩子,那么中华民族就变成了一个听话的民族!可是,当我们成为了公务员,官员,医生,律师,证券分析师时,自己又在哪里?电影中的法涵一直想做一个摄影师,却硬着头皮学习自己一点都不喜欢的工程学,只是因为那是父母的希望,正如同我们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所谓的目的地,到头来却发现原来自己不喜欢它……可悲的是,麻木的人多了,那些少数几个保有生命的主动权的人就显得很另类,如电影里的兰彻。

“我们为脚下的路途牵引,他却在独辟蹊径,路途艰难却毫无忧烦;我们在为明日愁颜,他只顾畅想,让每一刻壮美不凡!”电影里的兰彻就是这样一个自由自在的精灵,他的自由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生活上,而是他的思想上。当所有的学生在苦背那些教条的公式定理时,他把定理运用在了实际的操作中;当所有的学生为了相互竞争而处心积虑时,他却在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而我们在看到这部电影前都不知道自己在做真正的自己还是在做别人要求的自己,都没有扪心自问过“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正如我们之前辩论过的一个话题——大学学习中老师辅导更重要还是自学更重要,我们正方的观点是自学更重要,其中一个核心立论就是自学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内因。而现在想想,何止是在大学学习中,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这些决定权都取决于自己!虽说长辈的指导必不可少,可是能够跳出各种成规旧俗,跳出各种所谓的成功模式,从而找到自己成功的道路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在?

像兰彻一样置身圈外,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小圈子是这么的僵化,原来自己一直都掌握着主动权却这样莫名地交了出去……或许,像法涵说的那样:爸爸,如果我是一个摄影师,我会赚很少的钱,我的房子会更小,车子会更小,但我会更幸福,我真的会更幸福的!

试问一下,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为谁而活?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当我们嘲笑某些人是傻瓜时,有没有想过谁才是真的傻瓜?是的,人生不应该只有金钱,而是应该追求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我们也不应该过多的责备我们的父母,因为这是死板硬性的应试教育制度指挥棒下指向的道路,是这个追逐名利的社会给我们制造的海市蜃楼。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质疑它,怀疑它,不要总是被动的接受,被动的成长,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上帝,没有所谓的绝对,只有自己,只有你自己能够拯救自己!!!

也许将来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牵制着你,也许以后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身不由己,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拉力,永远不要忽视自己!

 

 

                                                       “到底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八( 4  张弋潇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  这是影片一开头就讲到的,生活是场赛跑,如果你不超上其他人,你就会被他人甩在后面…… 

主人公兰彻,出生卑微,是一个孤儿,替他人上大学,替他人拿文凭,如果是其他人,也许会因为如此而放弃,但兰彻却乐在其中,文凭是他人的, 知识 是自己的,即使被老师赶出课堂,他照样能在其他课堂学到新的知识。 说到兰彻,不得不说的是他的两个朋友, 兰俱和法 涵,如果说,兰彻是希望,那他们两个可以说是每个学生心中的虚伪和恐惧,他们是我们放弃和颓唐,但是他们可以 被希望 同化,虽然过程艰辛,就像 兰俱说的 : 给意见 容易,接受难,但为何不去尝试接受,也许挫折背后就是希望呢? 

兰彻最后是成功的,因为他相信一切顺利。兰俱也是成功的,因为他断了两条腿才站起来 ,学会了相信自己。法涵也成功了,因为他学会了叛逆,学会了反抗机械般的命运…… 

友谊可以改变朋友,也可以改变自己。朋友不会在乎你的身世,会在乎你在何方,这,也是我在影片中所学到的,友情,可以取代千万里的距离,找到你 , 祝福你…… 

我们是被关在金笼子里的鹦鹉,给你最甘甜的水,最好的食物,但只要求你学习说话,学习重复了上万遍地话语,原本渴望自由的我们被驯化,享受这种生活,不再追求初始的愿望,忽然有一天,笼子没了,水没了,食物没了,没人再需要听我们学舌,我们忘记了怎么在蓝天下生活,脑中所记的只有迂腐了几百年的知识和话语,所以让我们当自由的野雀,也不要当金笼子里的鹦鹉。 

  做一个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傻子也不错…… 

 




 
主办: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   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55号   电话:0571-28879123   浙ICP备0500199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