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心理电影影评 初一影评获奖文章选登3
——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教学园地>心理辅导
更新时间: 2011年12月11日

玫瑰与荆棘

                  ——观《三个白痴》有感

                七(8)班 王赢

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瑰丽的时光,用五光十色的梦描绘出人生的蓝图,并执着地相信能一直为此努力。但后来的后来,光阴磨去了棱角,岁月磨去了锋奇。

而《三个白痴》用诙谐幽默的方式通过兰彻为我们诠释了“何为理想”,让正为理想与现实冲突而烦恼的我们宛若醍醐灌顶。

如果将像“消音器”那样的学生比作方正的正方体,而兰彻则是锋芒毕露的不规则体。他不羁,叛逆,抵制“填鸭式”的教育,勇敢追逐梦想。没错,这的确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正如校长说的“阿姆斯特朗是登月第一人,那第二个是谁?没人知道”。但如果为了未知的风险而畏畏缩缩,选择妥协,这个社会就不会进步。“消音器”的成功可以复制,可以批量生产,但我们更需要“dreamer”,更需要理想主义者。

至今记得“夸父追日”这个神话。夸父为了理想,为了光明,死在了追日的途中。“夸父追日”是理想主义以一个悲壮的形式表达。也许有人认为他失败了,但请看看他留下了什么吧:他“弃其杖,化为邓(桃)林”。而另一些逆来顺受,甘于屈服于现实枷锁的人则依旧在黑暗和寒冷中凄凄艾艾,聊度余生。

流沙河在《理想》中说的好:“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眼前的环境。”

“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种现实。”梦想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而梦想的成功必然经过现实的残酷。法尔汉和拉贾就险些选择了放弃。All is well是兰彻的座右铭。看似马虎不失为一种处世大哲理,带着对明天的恐惧又如何活过今天?

《三个白痴》结尾在兰彻的乌托邦我们看到了梦想之光。而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迈着坚定的步伐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呢。

                                          

                                  

打破常理

                       ——观《三个白痴》有感

七(12)郑煜洋

最近,由于学校正在进行心理健康活动月,老师借此机会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叫做《三个白痴》。

这部电影又名《寻找兰彻》讲的是:一个叫法撒克·旺度的年轻人,伪装成一个企业家的儿子兰彻去上大学,帮真正的兰彻去拿文凭。而兰彻在学校里认识了爱摄影却被逼当工程师的法涵和压力不比戒指少的拉朱。三个人在一起引发出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在一次修改演讲稿,令一个模范学生难堪后,那个外号叫“消音器”的人与法撒克比十年后谁更成功。在十年后,法涵、拉朱和“消音器”,一路上奔波才知道,他们的朋友兰彻是那个拥有400多个专利的法撒克·旺度。

这部片子虽然很幽默,但也深刻地反映出当今社会的风气,学生死记硬背却不懂融会贯通,教师只讲约定俗成的道理却不知道一个所以然。而那些有想法的学生却被成绩的差异所埋没。

但并不是说死记硬背的人压力不大,片中有一个人在设计一个小型升空机,而校长只给他绝望,最后,兰彻虽然帮他设计完成了这个机器,但那个人早已上吊自杀了。

所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是人而非机器,要打破那个死记硬背的所谓“常理”还得靠这双手打下基础。当然打破常理在初中兴许用不上,但到了大学就可以大施拳脚。

这就形成了我的座右铭:规则是什么?规则就是用来被人打破的,从而建立新的规则。所以,在到达终点之前都不要轻言放弃。

 

 




 
主办: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   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55号   电话:0571-28879123   浙ICP备0500199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