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中 记一次校园团体心理小组活动
——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教学园地>心理辅导
更新时间: 2011年06月01日

基于萨提亚模式对初中生进行团体小组辅导

稿件撰写:宋睿苗
摄影:张皓


        5月26日中午,十三中的心理辅导实习老师宋睿苗带领8名小组成员在萨提亚成长小组建立的基础上,开展了“认识自己”的示范工作坊。宋睿苗老师作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在十三中本校进行教育实习,主要实习内容是基于萨提亚模式对初中生进行团体辅导。集团心理辅导中心主任谢联平、十三中心理辅导站站长张皓、十三中心理辅导教师王宣观摩了此次活动。


        这已经是六次活动的第二次,通过冥想,天气预报,言语表达与非言语表达,小组讨论,互动表演这些方式,小组成员在认识自己的同时,进一步认识他人。
 


         活动从一段冥想开始,我们进入到自己的内在,与自己的身体进行联接,大家随后进入到心情的天气预报,每个人描述下自己当下的感觉,以及对这次活动的期待。随后宋老师让每个人找到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团员作为自己的搭档,向他介绍自己,包括姓名,兴趣,爱好,性格特质,短期的目标,长期的梦想,彼此介绍完以后,与另外一组结合,向他们介绍你的朋友,介绍的时候要扶着搭档的肩膀,用真诚的心去给另外一组介绍,这个环节每个同学都要认真倾听,否则介绍自己的搭档时可就犯了难,同时也建立安全亲密的关系。
  


         大家轮流做完后,这四个人就结成了一个小团体,每人向自己的团员介绍自己的6个优点和6个缺点,有的同学说优点的时候很顺利,张口就来,可是说缺点的时候却抓耳挠腮,有的同学却正好相反,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个性,我们在这个环节中感知到对自己的觉察有点偏差,从别的同学的话语中也启发了对自己的认知。  


        最后一个环节是用非言语信息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团员回到团体,围成一圈,抽签表演纸条上的一种情绪或一种状态,其他人觉察。这个环节是最有挑战性的,因为不可以说话,只可以用表情与肢体表达,有的同学很容易就猜到了,有的同学可能平时很少运用或者观察自己的这些非言语信息,就很难表达,通过这个环节开启团员的表达与接收的渠道,唤醒沉睡的表达资源,同时也锻炼了同理心与共情。  


         团体成员结束的时候无不怀着感动、觉悟离开,每个成员都留下了感动的言辞,“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觉平时倾听别人内心的声音太少了!”,“我发现自己通过别人的表情或肢体语言,有的时候会误会别人,我以后要多和别人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当发现自己的一些情绪被别人觉察到,那种被理解的感觉太美妙了!”


        集团心理辅导中心主任谢联平老师对这次活动有很高的评价,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女,身上集中了家长所有的爱,是家庭里的小太阳, 这次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平台去更真实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同时也提出很多真诚的建议,希望后面的活动团员可以更加的真实,放松地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活动的目的可以更加的明确有效,整个活动可以有一个清晰的线索。





 
主办: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   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55号   电话:0571-28879123   浙ICP备0500199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