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教学之美,美在底蕴与内涵。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精心准备、深挖教材、巧妙设计,以认真的教学态度,娴熟的教学技能,扎实有效的课堂训练,呈现出了一堂堂摇曳生姿的语文课。
徐建亚老师的是三单元复习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歌咏古代自然山水优美诗文,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朗诵比赛,在“我来讲一讲”PK环节中,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把握作者寄寓的情感,从而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曹老师的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带领学生体会《庭中有奇树》的“深衷浅貌,语短情长”,学习《龟虽寿》中的乐观向上精神,感悟《赠从弟》中对堂弟的无限期望,咏叹《梁甫行》中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哀。同时课堂上进行同质勾连,打通课内与课外古诗中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拓宽学习视野。
顾老师的《美丽的颜色》一课充分把握自读课文的特点,以“我为居里夫人拍传记”作为驱动性问题,串联起“通读课文,梳理拍摄事件”,“赏读课文,筛选典型事件”和“分享感悟,撰写总结词”这三个任务。在课堂上,学生借助拓展资料包和脚本设计支架,领悟到了“美丽的颜色”除了指镭的颜色,还有居里夫妇作为科学家锲而不舍、探求真理的生命底色,更有他们之间彼此扶持、相知相守的脉脉温情。
叶兰锋老师的《背影》,从学生的生活入境,让学生分享平时自己与父亲之间的交流与相处,进而分析文中朱自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通过补充各类文字、视频资料,让孩子体会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由嫌弃到感动进而理解的过程。最终孩子们感受到了对父亲的理解不需要等到长大之后,纷纷用小诗记录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
吕予睿老师授课内容为《列夫·托尔斯泰》,本节课以“来访者”的两次“惊奇”为线索展开。由第一次惊奇聚焦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比喻,通过替换法让学生深入思考茨威格使用的比喻的精妙;由第二次惊奇聚焦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比喻,由浅入深,带领学生感受托尔斯泰伟大的灵魂。在课堂中,吕老师通过追问、替换等方式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带领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走入文本深处,感知人物伟大灵魂。
张可以老师在812班开设《状动人之景 抒不尽之情——“沉浸式”写景写作教学》,以“812班级日志改造计划”为任务情景,引导学生追寻三单元课文的足迹,探寻写景手法,跟着名家学写景,比较文章抒情方式的异同,归纳以景传情的方法。
俞嘉丽老师展开了“制作传记秘笈,永存人物倩影”——八上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俞老师围绕“学写传记”的大概念,重新组织教材,形成三大课段:第一课段教读课——“向茨维格学语言锤炼”“向鲁迅学情感表达”“向朱德学行文结构”;第二课段自读课——阅读《美丽的颜色》自主整理写传秘籍;第三课段写作课——撰写一则小传。
徐彦华老师《美丽的颜色》以“阅读提示”为切入点,以“美丽的颜色有哪些内涵”为课堂主问题,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串起课堂教学。课堂上,徐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关注神态动作”“关注副词”“关注标点”“关注反复对比”等阅读策略,将教读课所学的方法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自读课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叶蓓老师带来了《记承天寺夜游》“1+X”阅读课堂。课堂伊始,以游戏闯关,巧妙带领学生了解苏轼生平事迹,引出主问题“苏轼是如何变成苏东坡的,苏东坡其人如何”。接着,叶老师带领学生“三读”课文:读出节奏,明晰字音停连;读出层次,明晰“记叙—描写—抒情”三层次;读出情感,设计朗读脚本,体会“欲睡”“欣然”“遂”“亦”“盖”“但”等字词背后苏轼其情、其人。最后,联读《初到黄州》《定风波》,品味苏轼被贬黄州后心境的逐步变化,理解他是如何走向真正的成熟的。板书构成一个“达”字,突出苏轼面对挫折的“达观”精神。
薛老师展示的是一节写作指导课——学写小传。从阅读老舍的自传入手,通过两次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再一次认识小传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点。指导学生关注选材典型性和语言的表现力。
俞群燕老师执教的是《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借助诵读,体会清幽宁静的境界和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从语言的细微之处,直抵精微之境,和学生一起感受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和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丹桂飘香秋意浓,
金秋时节硕果丰。
行者奋斗方致远,
杏坛启航路正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