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四新 知行合一”学术节系列报道】“语”时俱进 “文”力笃行——杭十...
——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教学园地>教研组建设
更新时间: 2023年12月19日

秋风过耳,层林尽染。在这个硕果累累的季节,九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师围绕九上二单元课文,以“思想的光芒”为单元教学主题,深挖教材,潜心备课,精心设计,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自己的教学风采,为听课老师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课堂。

青年教师课堂展示

1.张芯瑜

张芯瑜老师执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围绕“读懂议论性文章的关键点——把握作者立场态度”,来设计了三个活动:1.速读,把握观点。2.细读,体会写法。3.朗读,感受情怀。学生一句句铿锵有力的朗读,传达出一份向往,一份谴责,一份敬仰。在不断的“放”与“收”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得以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行走,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思维品质,得以提升。

2.夏雪珂

夏雪珂老师执教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紧扣“思想的光芒”单元主题和议论性文章语言特点,以三个主问题贯穿课堂,撬动学生思维。通过“思·这是一封______的信”,“探·这是一次______的远征”,“比·这是一座______的圆明园”三个活动,带着同学们一步步明确雨果的立场和态度,学习雨果独特的语言艺术。课堂最后,夏老师引入了2019年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让同学们根据微博热评分成两派讨论,回扣单元主题,进一步感受雨果人道主义精神散发的思想光芒。

3.傅瑊

傅瑊老师的《精神的三间小屋》一课,从学校心理辅导站收到的同学来信倾诉引入,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开启课堂,真实亲切。

课堂围绕“精神小屋的构建”展开了“描绘小屋概貌”“聚焦小屋内部”“规划小屋布局”和“构建我的小屋”四个学习任务。根据说理性散文的文本特质和作者毕淑敏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从文本难点的聚焦和对比中体会和归纳比喻论证的作用,以及好的比喻论证具有的特性。

课堂的最后板块中,由学生自由构想自己的精神小屋,感受心灵活动充实自我的魅力。

骨干教师课堂展示

1.俞华芳

俞华芳老师围绕着第二单元的核心任务“如何成为自强不息的人”在本课中展开第三个学习任务——辩论思辨,论事物之理。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一个话题在课堂上进行15分钟的写作,然后根据话题,展开与梁启超先生“职业是否有高低”的论辩,与同学探讨“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和“要给自己造怎样的心”的话题,课堂上,知识在丰富的实践中得到了内化,思维在多元的碰撞中得到了激扬。

2.滕雪君

  在本次课堂教学展示课上,滕雪君老师选择了吴晗的《谈骨气》作为议论文单元的入

门课。在课前预学学生寻找文章论点,概括文中三个事例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出示议论文“论

点”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辨别论点与论题,掌握论点表述规范的语言形式。教学的重点是

联系孟子的三句话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骨气内涵,并通过事例移位法、事例替换法让学生

懂得议论文论据要典型,论证要严密有序的特点。

        3.高伊虹

   高伊虹老师教授的《敬业与乐业》,以“小挥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游民,不知道该不该工作,也不知道工作需要具备哪些品质,请你给他帮帮忙”为真实情境,带领学生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明确行文逻辑,赏析论证方法,甄别论据选择。通过三个子任务,最终总结出议论文行文的三个小妙招。

4.陈丽

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把握议论文论点,学习明确表达观点”。整节课聚焦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围绕“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论点,论点语言特点”三个问题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展示交流,学生明白了议论文观点要旗帜鲜明,要用一个明确的句子表达出来,并且在文中要凸显出来。

5.余丽娜

这节课为期中试卷讲评课,学生为B层学生,知识积累相对贫乏,所以本节课采取“激活旧的知识,提升读题意识,学会利用试题中已给的抓手,进行有效解题”的教学方法。

因为上周末已发放答案,已让学生抄入正确答案,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了解小说阅读方法及题型框架如何搭建问题”,帮助学生清楚自己的扣分点。具体过程:从小说三要素切入,帮助学生回忆小说知识框架,而后请部分学生再次读题,分析题干要求,充分借助试卷已给的“知识积累”中的解题抓手,回归原文,进行解题。比如,第11题考查“人物心理”,此时可以先回忆“人物描写方法”,唤起学生已有知识,以帮助正确解题。

又如第10题,考查“反复手法对父亲形象的作用”。这道题提供了4处“笑”,阅读“知识积累”,发现已提供几个抓手“丰满人物形象”“丰富作品内涵”等,应该暗示了这几处的“笑”背后的心理是有区别的。当然还要提醒学生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才能把握到父亲的形象。

6.毛树海

本堂课从三个角度对《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展开分析,分别为称赞和歌颂的英雄式女性形象分析、痛恨和蔑视的丑恶式女性形象分析、弱者式女性形象,最后将《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相比较,以《水浒传》的女性观作结。

7.史尚海

本节课为小说训练课。史老师通过《少年的秋天》的教学,就情节梳理、环境描写、对比矛盾以及反复强化等角度,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强化了小说考法和学法的关联。在课堂中,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讨论,最后形成小组的成果,一方面展示了认识,另一方面暴露了问题。史老师借助这些问题,再次带领学生回到文本,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注意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的勾连,让学生获得全面而精准的答案。

以集思广益为径,攀精益求精之峰。教研是一场诗意的修行,知之愈明,行之愈笃。金秋十月的这场教学研讨,为九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师进一步积蓄了力量。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我们一直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前行。所有老师们都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主办: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   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55号   电话:0571-28879123   浙ICP备0500199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