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双减、提质强校”系列报道】基于任务驱动,构建高效课堂——记杭十三...
——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教学园地>教研组建设
更新时间: 2022年12月03日


初一科学备课组是一个严谨而有温度的备课组,该组由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资深教师组成,秉持着“资深教师引领,骨干教师承接,青年教师起航”的模式,组内积极筹备课组活动,一次次的磨课、上课、评课活动,组内每位老师积极参与,谈论教学重难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钻研,实现以学促教、以教带学,共同进步!本次学术节中,初一科学组进行了以“任务链驱动”的课堂模式探索。

毛佳怡老师执教的是《物质的构成》。她在课堂上通过展示栩栩如生的沙制艺术品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们思考:“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也是本节课要探究的核心问题。紧接着通过方糖实验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方糖在以一种更微小的微粒的形式存在,从而引出新概念“分子”。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在于通过学生绘制微观世界的水分子分布规律这一环节,实现了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变,同时也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最后通过黄豆黑米混合的模拟实验,突破学生的思维难点,更好理解“一种分子进入另一种分子间隙”的概念。学生小组协作,通过离心管等多个实验得出结论,初步建立一个微观世界。

叶尚挹老师的授课内容为《遇见“泥”怎么办》。她以九寨沟景区的泥石流灾害为情境贯穿课堂,围绕探究泥石流的形成、探究泥石流的危害、探究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三个任务展开学习。首先,学生通过设计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这一探究活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主动建构新知,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追问或联系任务,层层推进,驱动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讨论九寨沟景区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原因、频发泥石流对景区的影响以及景区泥石流治理工程,让新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一堂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

张月老师执教的内容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她通过纸撕碎和纸燃烧的对比实验引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并进一步以水为线索,将水汽化和水电解实验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微观上的区别。从化学变化的讲解中,自然过渡到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学习中,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四者间的区别和联系。张老师的课以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的思考,在猜想、实验、证据收集和结论构建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学生收获颇丰,整节课精彩纷呈!


陈鑫雨老师执教的是《物质的密度》。这节课以阿基米德的故事导入,通过实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看出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在实验材料上选取了不同的两种物质,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思路后进行分组测量,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纵向和横向比较,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最后通过类比速度概念构建密度的概念,既能深刻掌握密度,又能让学生明白对于以后的新概念也要以这种形式来学习。陈鑫雨老师的课教学环节过渡自然,由浅入深,合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鲁益豪老师执教的是《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他从探究的地球形状为切入点,以地球的形状的科学史作为主线,贯穿课堂前后,开展一次时间的旅行。针对地球的形状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同学们化身科学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个个的思维冲突使得课堂充满了科学思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跟着科学家建立地球形状的模型中,感受到时间的推动,感受到科学学说建立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完善认知的过程,体会到科学学习的快乐。在该节课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培养了同学们的分析能力,建立了科学证据意识,在思辨中锻炼了同学们的质疑精神,并且在跟着科学家探索中体会思考和探究的快乐,培养了同学们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到了知识。不失为一堂优秀的公开课!


蔡彬老师执教的内容是《为岩石布置陈列馆》。本节课以为岩石设置陈列馆为核心任务,从观察岩石特征到探究岩石成因到建立岩石陈列馆,最后为“宝石山上的岩石”制作介绍卡,一步步任务驱动建立对岩石的认知,完成课堂设计。以观察宝石山、黄山、峭壁等各种各样形状的岩石引入,同学们发现岩石种类繁多,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再用放大镜观察各类岩石得出岩石的主要特征。再通过视频、动画图解构岩石的成因,得出岩石的三种种类,并且再深入剖析三种岩石之间的关系,厘清关系,建立模型,然后将岩石进行分类,设置陈列馆。最后为在宝石山上捡到的岩石找到位置并制作介绍卡,同学们在动手实验,分析观察,岩石分类中学习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思维,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不失为一堂优秀的公开课!


崔老师今天上课的内容是《泥石流》,生动的展示了泥石流的产生原因,如何逃生和如何治理泥石流。课堂生动活泼,内容深入浅出,同学们都沉浸在课堂中忘记了时间。本节课将成为践行双减政策中的一节非常有意义的示范课!在该节课泥石流的成因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同学们的分析能力,建立了环境保护意识,在思辨中锻炼了同学们的服务社会精神,培养了同学们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到了知识。


胡佟老师执教的是《种子植物》。本节课从对自然界植物的简单介绍,引出“种子植物”,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种子的图片引入新课学习。再通过种子与果实的对比,突破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区别的重难点,最后再根据植物的特征对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进行分类完成本节课。胡老师语言简炼、亲切、具有启发性,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实用,能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明白。这堂课从设计来看,胡老师注重了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学生能做的事情交给学生去做,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展示的空间。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科学与生活相结合,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


张慧老师上课的内容是《单细胞生物》,先通过图片让学生观察衣藻的结构,了解各个结构的功能,让学生分析衣藻与洋葱表皮细胞在结构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再通过观看草履虫的视频,学习如何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草履虫的细胞结构,并了解其结构功能。张慧老师注重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是一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刘先福老师执教的是《地球表面的板块》。本节课以两个同学的辩论导入,以时间轴为主线,展现各种证据,层层递进,讲述了科学家们认识地球板块的过程——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现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是基于现有的证据进行的,刘老师引导学生开展板块拼图游戏,进而得出现有认识——板块构造学说。再将以沿北纬30度旅行遇到的情景,熟悉地球的板块内容。刘先福老师的课从科学史的角度出发,沿着时间线来建立地球的板块学说模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锻炼了学生的建模意识,让学生收获颇丰。


郑建新老师执教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定量实验分析》。这是一堂有十足思维含量的科学实验课堂,直击初中中考重难点——化学定量实验。郑建新老师以碳酸钠与氯化钡、碳酸钠与硫酸等实验为例,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科学中考的了解,诱导学生不断层层递进。从实验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改进方式,到过量的试剂增加会造成怎样的实验结果影响,一系列的问题串环环相扣,一次次引导突破学生已有的认知,感悟化学定量实验中蕴含的实验细节、体会科学的魅力。本节课郑建新老师建立了初中化学定量实验思维模型,并立足于中考考情,重视学生生成,从学生已有的学情出发,对体积法、差量法等实验方法进行再次分析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郑老师为老师们展示了一节复习课该如何上, 尤其是最后给出的化学实验定量研究的思维模型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学生收获满满!

学术节中,初一科学备课组开展了基于“任务链驱动”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老师们在积极的备课-磨课-上课-评课中探讨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力争在日常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们能够轻负高质的学习。同时在备课组活动中体现出初一科学组的青年教师们活力满满,骨干教师们不懈努力,资深教师们持续领航,散在日常教学是一颗颗闪亮的星,会聚一起是一幅火红的画,双减时机好风凭借力,初一科学组踏浪前行!





 
主办: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   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55号   电话:0571-28879123   浙ICP备0500199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