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齐聚力 分科研复习
——记杭州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学科 线上中考复习研讨会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送走了寒冬,经历了孕育生机和希望的春日,疫情下的初夏,隐藏着所有教师与学子的期盼与坚持,在寒冬中积蓄的每一分力量,都已蓄势待发。2020年5月6日下午13时30分,在我校朱巍哲老师的主持下,杭州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学科线上中考复习研讨会如约而来,浙工大附实的孙彩群老师、西湖区教研员王艺老师、滨江区教研员陈金平老师、杭州市教研员杨志敏与朱秋蓉老师在研讨会中进行了发言与分享。我校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全体成员在组长林慧芳老师的组织下,齐聚一堂,共同参与、共同学习。
一、学为中心,分科指引
本次中考复习研讨会的第一环节,浙工大附实的孙彩群老师、西湖区教研员王艺老师、滨江区教研员陈金平老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理解,就不同学科的学科特征、复习方式策略进行了分析、分享。
浙工大附实的孙彩群老师,以“学为中心”的角度梳理了道德与法治复习的建议与策略,从中考题目入手分析:为何选材接地气,初看有底气,做题却漏气?总结中考复习死记硬背不可取,应重视知识的理解性记忆。基于理解性复习,孙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她独到的复习方法与途径:核心概念(观点)-建立联系(推导)-构建框架,从梳理知识体系出发,巧用工具思维导图;自我表达-情景分析-观点提炼,聚焦热点,发散思维,旨在引导学生熟练对知识的分析运用。
西湖区教研员王艺老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在点·线·面·体的不同层面高度结合实例详细地梳理了由认知到考点再到针对性策略的教学建议。王老师从如今的现状出发——全民抗疫,没有考纲,中考延期,重点讲述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建议,从读懂中考考点、梳理时序线、绘制理解面到构建史论体,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时序意识、历史意识与综合思维的构建。
滨江区教研员陈金平老师从高频考点与学生的实际理解入手层层分析,运用考点对比、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为各位老师提供了地理教学的基本建议。陈老师指出,现阶段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地图找不到,区域没学过,而老师则认为都讲了还是错,都做过还是错。针对这些问题,陈老师从教育部下发的2019年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意见与近年浙江省中考试卷质量分析评析报告研究,浅析高频考点与命题趋势,指出现在的中考地理命题对于图表的重视,区域的乡土化趋势。并最终与老师们分享了复习的策略:主干知识,建构体系。从区域总体特征出发,把握区域位置、范围、轮廓信息,分析人文、自然条件,注重因地制宜原则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程序知识,明晰步骤(关注学生获取信息、要素关联、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秩序渐进,操练落实。
二、稳中求新,助力中考
研讨会的第二环节,杨志敏老师和朱秋蓉老师就中考方向与中考复习建议进行了专题发言。
杨老师从考纲分析、命题设计、时政热点、如何提升复习有效性四个方面与老师们分享,指出中考考点理论照用、热点装酒瓶,考试卷面题型题量基本不变,主观题模块不变,但是在整体难度方面可能略有调整,在命题方面会更加注重能力与素养的检测。杨老师就如何提升复习有效性与参会老师做了分享:(道法)追求高效复习课堂奠定教材吃透教材,研究导向,研究学情,最后一个月提升主观题分数提升,突出重点难点,不求全面。
朱老师的分享主要分为考点说明、命题设想、复习建议三块内容,为参会老师提供了丰富的复习建议:(历史与社会)要吃透教材,新材料、新角度,强化图表、地图运用,加强史料阅读,以小见大,深动微观史料,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关注结论建构、论从史出,知识点挖掘要细化,重视思维能力的深层次培养,重表述(复述、叙述、重构、年代尺、思维导图)和动手重构,重过程性评价的激励。
今年的中考复习研讨会,变得是形式——从线下到线上,不变的是内容与初心。让我们一同聚焦学情,助力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