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个教研日,阴雨绵绵,但也不能阻挡语文组的教研热情,我们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复习探讨。
下午1点15,阮老师带着初三9班10班的同学在录播教室给我们带来了一堂期末复习课——语言综合运用。课堂以2017年杭州中考真题为例,小组展开合作,探讨导学案中学生回答范例中的问题,概括病因。小组在阮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以下几点病因。在学生思路遇到瓶颈之处,阮老师给予下一步的指导。划出妈妈说的关键词,揣摩言外之意。这是学生最容易忽视且无处着手的问题。在阮老师有条理的指导下,学生找出该题成绩不如你背后的意思是“这个人没有优点,不值得交往”,“学习有帮助”的言外之意是“要提高自己的学习”,以此对症下药。在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称呼缺少,语气不当,逻辑不清,表述不全,任务偏离,字数不符”等病因。
整个过程,可谓抽丝剥茧。
解决问题后,阮老师又将之前总结的语病与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相呼应,称呼缺少、语气不当属于“得体”,表述不全,任务偏离属于“准确”要求范围。字数属于“简明”要求。
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展开实践了,第二则语言运用学生立刻就有了章法,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课后,教研组以备课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探讨“如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初一备课组:阮老师的课都是情境题,可操作性强。实践——指导方法——实践的上课流程,在实践中总结方法,很科学。策略整理出来后就可以针对性的指导、操作。通过优质答案展示答案,得分点明确。如使用同屏技术,会更加地具象。
初二备课组:阮老师的课有抓手,有可模仿性。得分点清晰,有中考指导性。通过对比的方式,使问题得到暴露。备课组的疑惑是
初三备课组:人美课美声美师生关系美,三个题目有三个层次,老师设计导学案的用心。设计有效,如何筛选信息、得出答案,能够逻辑清晰地体现出来。同时,俊南老师用颜色分类点明信息要点,是否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明确。
俞老师说:怎么把概念性的知识转换为理解性的知识,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个问题。在今天的课上,有例题呈现,把学生优劣作品进行对比,错误归类。在这个过程中才会慢慢明白什么叫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第二个目标是由概念性知识转换为程序性的知识,学生对某个知识运用大致已经明白了,但是只是模糊地回答,如本节课解决劝说类问题的方法。我们的目标是把学生原先模糊的东西清晰化。所用方法是,关注比较,推敲两者差异性,如环境描写的句子,将其删除后让学生进行比较。
第三个维度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的自我认知得到提高,通过变式运用,如本课的第三道题,如何化解尴尬。
继而下一阶段是可通过同屏技术自我分析、互助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次明确学生答题的缺点漏点。而如果学生有能力,还可以让其出题,拟答案。
我们的复习策略,按阶段、层次,定目标,融技术。
每个备课组思考,如何把零碎的时间运用起来,如如何利用早读前的时间。
俞老师具体专业性的复习建议结束,汪老师给我们讲解中考复习会议,梳理了要点,并展示指导同屏技术,结束了下午充实有意义的复习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