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的不同带来新的教学思考——我们慢慢走系列之九
——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教学园地>教学动态
更新时间: 2015年12月30日

       我们的痕迹,双线交织,积极展开。2015年12月30日下午,俞华芳老师带领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回顾了教研组的各类活动中老师们的精彩表现:施悦婷老师等人组成的报道团队为学校的三航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三航活动中展示了杭十三中的语文教研组的团结和谐,在三航活动中十三中老师以课堂实践的人文思考为展示主线,由俞华芳等老师的展示教师以及史尚海等老师的讲座思考令人印象深刻;11月的西湖区学术节中,十三中的王宣老师凭借优秀的教学能力获得西湖区课堂展示第一名;颜莉莉老师和施悦婷老师展参加了杭州市优秀教师支教活动;颜莉莉老师代表西湖区参加了杭州市名师公开课录播;李浩老师参加杭州市教改之星评比;以及目前学期最后的微课制作活动。教研组百花齐放,生生不息,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展现出杭十三中的精彩。
       回顾往昔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向前出发,紧接着,俞老师带领大家研讨小说教学。俞老师从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建议开始,将大家的注意力引领到了教师的实践,怎样让学生的阅读成为课堂核心,需要教师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俞老师结合王荣生教授的合宜的的教学内容来讨论我们教学课堂中的体式,从王宣老师的《猫》的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要求老师们从文学的四要素入手,从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个方面解读文本: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从情节入手,超越情节,关注怎样讲故事。教师在教学生故事,教学生怎么讲故事——教叙述,从叙述者眼里看待这个故事,以莫泊桑受到左拉和福楼拜的现实主义影响为例,可以看出其中的特殊的儿童视角对文本的帮助,而沈炜老师的《斑羚飞渡》的内在张力挖掘,则让文本有了新的发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用文本反映世界;从文本角度多元解读文本。俞老师从叙述者和叙述方式的变换的角度入手,集中以《我的叔叔于勒》《斑羚飞渡》《河中石兽》为例进行解析,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在快速总结情节后,着重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关注到文本虽然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却重点放在菲利普夫妇身上,而菲利普夫妇之外,还有一个孩子视角,这个视角则推动读者关注文本背后的深思 ,意识到文本的内涵。接下来俞老师介绍了沈炜老师的《斑羚飞渡》高效阅读展示课,小说的略读浏览是阅读的基础内容,通过运用高效阅读的概括和复述让学生对情节有所把握,最后把视角转移到学生自身,通过改编故事,让视角带动学生关注到情节,举三反一,发现在绝境中爆发出的力量和美。最后俞老师介绍了李浩老师的《河中石兽》课例,通过注意其中主人公的视角和外在纪昀的视角,从笑入手,反观到其中议论嘲讽的内涵。
        在接近年关的时候,教研组再次齐聚,共话教学,大家感慨良多,让我们继续慢慢走,展现十三中教学的真正精髓!
文:李浩

 

 

 




 
主办: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   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55号   电话:0571-28879123   浙ICP备0500199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