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华报道
6月13日下午,西湖区俞华芳首席教师工作室成员和十三中语文教研组老师一起在在十三中综合楼4楼多媒体教室举行“以活力语文的实践探寻课改幸福生活之路”的研讨活动,俞华芳老师亲自为大家展示了一堂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活力语文课堂”理念的实践课——鲁迅的《藤野先生》。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长汪建红老师全程参与了本次活动。
首先,俞老师以江天诗歌中的“有一个人”成为“他心中不败的花朵”起笔,引出鲁迅,又以鲁迅心中“有一个人”引出一张黑白泛黄的藤野先生的相片,从藤野先生枯瘦的“不帅”的外表入笔,并附上“其事业并不得意”的资料,再引入文中鲁迅所说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以学生的问题追问学生,为什么这么“平凡”的藤野先生鲁迅会说“伟大”?“我怎么都看不出伟大来!”直击文章核心,在强烈的对比中叩问学生,形成课势的第一次跌宕。整堂课就以此主问题为探究任务展开。探究展开的过程则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展示老照片”的形式加以呈现。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请每位学生在组内“展示”一张体现藤野先生“伟大”的“相片”,学生按小组分别在黑板上以文字标题的形式为“相片”命名,通过语言的描述结合文字“展示”相片。如《扒手之形》是通过藤野先生低俗的形式反衬其伟大,如《血骨》通过藤野先生的治学严谨表现其伟大,如《心血化墨》通过藤野先生对学生教育所倾注的心血来表现其伟大……学生的创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激发,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点燃,听课的老师“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当学生对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分析透彻之后,俞老师巧妙地抛出了学生在预学中的问题将本堂课推向第二个高潮,形成了课势的第二次跌宕。“伟大应该是光芒四射的,藤野先生做的都是一个教师该做的,怎么能说伟大呢?”况且“写藤野先生的只有那么点,很多文字都与藤野先生无关。”俞老师继续补充了藤野先生自己的话,激起悬疑,引领学生继续探究文本,展示另一部分体现历史背景与鲁迅人生经历的老照片——《留学日本》《樱花.学生》等,教师又适时地补充了几幅老照片,得出藤野先生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留学日本“心灵寒冷”的鲁迅的一碗“心灵之汤”,温暖人心。最后,俞老师通过一个别开生面的板书设计,把课堂里学生的零碎的闪光的智慧凝结起来,把一个闪耀着“严谨”“认真”“热情”“不拘小节”“求真务实”“一丝不苟”光芒的藤野先生在鲁迅人生的寒夜中勾画得熠熠生辉。这堂课仿佛是教师与学生一起,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不着痕迹的绘出了藤野先生的灵魂相片。
课后,俞老师让听课的老师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针对该堂课和新课改中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以老师提出的几个方面的问题——“该堂课的设计与传统的相比究竟有何变化?该堂课的导学案是怎样的?该如何设计导学案?小组合作和展示究竟该如何进行?”展开研讨。
俞老师从自己这堂课和三年前的设计的比较来阐述语文课“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以及新课改给语文课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俞老师结合陶行知的思想、工作室“活力语文的实践”和学生的需求来阐述新课改提倡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教学理念的返璞归真,是教学本质的回归。语文的“先学后教”让学生拥有了“按照自己学习的需要和节奏”来“从容阅读”的时间。而在“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中,导学案的设计至关重要。
针对现行语文导学案存在的学习目标成人化、专业化,探究任务思维空间狭窄等问题,俞老师提出了“导学案不能成为学生的预习束缚”,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学的导学案设计要简明,语文的导学案要“重视学生预习”,语文教师要“设计引导学生自学的学案”。既要倡导“乐学”的思想,又要引导学生自学,更要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语文的导学案是引领学生“找到规律”“返璞归真”,从而“养成习惯”“自主学习”。
俞老师又结合了自己的教学谈到了“如何构建好的学习任务”,俞老师认为,好的学习任务一定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它要具备“思维空间和思维深度”,学生呈现出来的是多元的,丰富的。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展示方式,俞老师认为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随机应变”,要“应时而动”。课改的实践初级阶段,我们需要有“法”,但是,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破“法”,不能死于“法”。
俞老师列举了上周六丰潭中学新课改课堂展示中滕雪君、董海霞等教师的优秀课例,藤雪君老师以一个“江湖”巧妙建构整个灵动的课堂,董海霞老师以一个“飞”字进入文本,回观文本,阐述了在以学定教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作为起点,但在课堂里,我们不能丧失教师的灵性和智慧,语文课堂中,离不开精彩的“对话”。俞老师引用了工作室成员藤雪君老师的“引一引,点一点,拔一拔,美一美”来体现教师对话的价值和智慧,强调了“我们不能忽略了教师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最后,俞老师说,“教学的过程就是理解孩子的过程”,“学案的本质是学习设计的过程”,让学习方法变成孩子的学习习惯,通过精巧的设计,“不断‘煽动’学生的智慧”,扎根教学实践,“边走边看”,“且行且思”,“幸福地生活,快乐地生长”,这是我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