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钱江晚报报道
——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工会之窗>信息公告
更新时间: 2011年10月22日
中学校园小流行:“拉郎配”
  步入初中,学习紧张起来,老师家长给的压力大,小学时代流行的溜溜球、陀螺、侦探小说和爆笑漫画,在中学里已经流行不起来。
  在小小的青春里,他和她之间小小的默契,都会在一瞬间变得格外耀眼,下课时成了所有同学谈论的最好话题,或调侃,或嘲弄,或打趣儿,或添油加醋接着传啊传……
  今天你若要问我:中学校园最流行什么,我便会说是带点小调侃、小青春的“拉郎配”。
  小X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男生,身为班干部,常常会有学生会的人来找他,布置一些学校的任务;小Y是某班女班长。一天,她有事找他,正巧撞上班里一群很会起哄的男生,“哟噢——”他们齐声发出悠长的怪叫,响彻走廊,当然是可以听出深意的……
  之后,小X的日子就非常不好过,每当小Y一来找他,就会有同学在班里大呼小叫:“小X,你的小Y来啦!”引得全班一阵窃笑,小X气呼呼地斜了那同学一眼,还是去迎接小Y了。
  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从哪一天起,许多同学开始整天找小X,嚷着讨喜糖,不过总是招来小X的一阵追掐。
  终于有一天,小X 没hold住。也许是喜糖这个词老在耳边徘徊,他好心请某同学吃东西,一不小心竟说成了:“我请你吃喜糖……”话一出口,改口已经来不及了,班里沸腾了,他彻底抑制不住了:“不……我真的没有啊……”
  我们再来看看。
  他是某班的班长,学习成绩当然是不用说的,她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不知老师为什么让他俩成了同桌,同学间的窃窃私语,使这位女同学莫名其妙当上了班嫂。
  也许是他俩的成绩都不错,也许是身高上微妙的小搭,也许是他们都带牙套……此后,若是他们之间有偶尔的难题交流,就会被同学传成什么私人聊天。有同学一不小心弄坏了她的什么东西,那同学就会被指责说:“你怎么能欺负班嫂呢?”对于这些,班嫂一向装出无辜的可怜相。
  现在我有点儿明白,为什么最近有一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会如此热门。在这样的年龄,虽然这一切看似那么蠢、充满傻气,但是是青春给我们留下的点点滴滴。
  
    “小记播报”搬家,新家也要重新“装饰”了。
    以后“小记播报”版面将开设小记活动、小记观察、校园流行、校园达人、魅力校园等栏目。欢迎小记者播报最新鲜有趣的新闻,比如校园流行的课外书、流行的小游戏、流行的口头语、流行的魅力人物,比如身边的校园达人,或是成绩好的,或是才艺强的,或创意无限的,比如航模厉害、绘画厉害、魔方厉害、功夫厉害、乐器厉害、COSPLAY厉害、做手工厉害……;比如随手拍的魅力校园一角,或是同学的笑脸,或是热闹的操场,或者短暂的课间;比如昨天刚发生的新鲜事,或是爷爷奶奶给你讲故事,或是妈妈跟你的一次交谈,甚至可以是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做作业、写作文……
  本版投稿方式:登录“钱报家长会”(www.qbedu.com.cn),点击进入“小记者团”发帖。请投稿者务必在文章后面写明所在学校、班级和姓名。
 
 
“小记播报”搬家
小记者团纳新啦
报名邮箱:22071644@qq.com
  成为一名小记者,对学生来说,与其说是一种身份,不如说是一种锻炼,一种态度,一种发现,一种新的开始。这次我们招募的是特邀小记者,他们是学校的小记者代表,是最善于发现,最善于表达的学生。特邀小记者可以由老师推荐给小记者团,也可以由同学毛遂自荐,自行报名的小记者需附上老师的书面推荐信。我们将在报名者中,按每所学校两名的限额,选拔出特邀小记者。
  成为钱报小记者后,就可以参加本报小记者团组织的各种有趣社会实践、采访,还能在每周五见报的“小记播报”版面,刊登你写的新闻。
  一年前,钱报小记者团成立,第一批小记者采取限额招募,只招收50人,每人都拥有各种骄傲的履历和头衔,不少小记者获得过“区三好生”、“全优生”、“雏鹰奖章”、“杭州市阳光少年”等荣誉。
  小记者们第一次采访就是用英语,采访《大河之舞》舞王舞后。虽然有点结巴,有点费劲,小记们还是完美开启了“记者生涯”。自钱报小记者团成立以来,每个月有一次集体采访活动,比如采访三位航天英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等;与法国儿童一起DIY动画片;采访上海世博会;抢先收看美国少儿版《国家地理》;与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一起到野生动物园研究动物;小记者走近文化名人,采访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著名画家何水法、考古专家黎煜馨等。
  今年7月,从杭州中小学暑假第一天开始,钱报小记者团暑期特别行动一共举办了17项活动,“我与科学有个约会”、“跟西泠印社专家学拓片”、“一起看电影”、“‘纸的旅程’参观印刷厂”、“我在历史现场考古”、“名家经典名师讲坛”、“我是小交警”、“动漫嬉戏谷夏令营”……暑期特别活动,本报还评选了12位“小勇士”、“小博士”、“小神笔”、“小智囊”,获得漂亮的水晶奖杯。
  当小记者很难吗?本报记者这样告诉你。
  当一个小记者不简单,但也没有大家想象那么难。大多数电视、报纸、广播的新闻记者都受过专业训练,但是,只要是一位有心人,学生也可以成为出色的记者。新闻笼统地说,是指正在发生的新鲜事,新闻就在身边,记者也就在身边。秋高气爽,各个学校现在都在开运动会,我们小记者写来的报道中,都是运动会上的体育达人,看看同龄人的采访——采访新闻,就是一个提问,回答,再提问,再回答的过程,然后在写稿子的时候,以一个记者的角色,对这次采访进行整理,分析。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想当小记者的你,可以拿一张最近班级活动的集体照,回家考一下爸爸妈妈,看爸爸妈妈们,能说出多少你同班同学的名字?这其实就是一个新闻小调查,看爸爸妈妈对你的校园生活了解多少,关注度高不高。有些爸爸妈妈,如果关注度太高了,是不是给同学们带来一点压力?反过来,如果关注度不够,你是不是会要求爸爸妈妈加油?
  还有,现在是一个视觉时代,好多人会随身带相机,好多手机也能拍照片,采访的时候,你觉得一些生动的画面,可以用相机拍下来。那么这个新闻报道就有图有文,图文并茂了。
  同学们,只要你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无论在学校,家里,还是社会,每天你都能遇到新闻,采访新闻,当个有心人,你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记者,拿起笔,再也不用担心没东西可写了。                   本报记者 王玲瑛
 




 
主办: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   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55号   电话:0571-28879123   浙ICP备0500199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