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乐园记事
八(1)班 陈悦莺
在12月初的三天里,我们八年级全体同学一同前往长乐青少年素质基地参加学农活动。徒步越野、翻地、种蚕豆、摘菜、野炊、非遗体验,各式各样新奇的活动数不胜数,多大数同学都在躬耕实践中叫苦不迭,我却觉得,这是在欢乐园中畅游。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第二天下午的野炊,作为一项考验动手能力、团结协作以及生活常识的高要求活动,辅导员、教官还要求将劳动成果当做当天的晚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同学们火急火燎的开工了。
我们组的同学分工明确,彼此合作。一位女同学主动要求掌勺,跃跃欲试。几名力气大的男同学自告奋勇去柴房拾柴火。柴堆成一堆,火生了又灭,灭了又生。其他几位女同学分别包揽切菜、摘菜、洗碗、擦桌,巾帼不让须眉。整个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终于,我们吃上了色香味俱全的一桌“团圆饭”。
这几项活动让我们真切的认识到“劳动最光荣”的格言,在做饭中深刻的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任何事物都不是生来就有的,只有劳动才能收获甘甜的果实。经历这次学农活动,服从安排、整齐迅速、珍惜时间、吃苦耐劳等精神品质,将牢牢扎根在我们心中。
向红松看齐——学农精神缩影
八(2)班 邱子彦
在学农基地沿途看到的松树着实是不平凡的。那一棵棵红松仿若一个个竖挺着的士兵,毫不松懈。没有一株旁逸斜出,没有一株歪七扭八。我见到了一棵已经死了的松树,大概是有外力要将它扭曲吧,它宁可从中间弯折,也不愿玷污了自己的性格。
最惊人的就是松树蜿蜒曲折的根了。每一条根都足有三根手指粗细,像一只只有力强壮的手灌注了所有的力气往下抓,掘地三尺。这一条条根茎一定生长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吧。当初阻挡着他们生长的泥土、石块去哪里了呢?应该早被冲刷走了,只留下了被根茎围住的必要的养分,形成了一条我未曾见识的奇异阶梯,供给后人攀登。
这绝对是我在学农期间见过最令人震撼的风景。你难道不认为,这坚挺不屈的松树,至少象征了那种百折不挠、绝不屈服的精神?这树就像千万中国人民一样,从不屈服,立誓改变恶劣环境。
这种精神是中国的宝藏。正是这种精神创造了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奇迹!这种精神为中国当代学生所缺失,但是又是中国的未来不可或缺的精神。
我赞美红松,学习红松,这是我在学农基地学到的精神缩影。
重山复水遇明花
八(3)班 叶心宇
学农初始,教官的“雷厉风行”与泠冽寒风浇灭了同学们的满腔期待,而拉练之旅又激起了少年们的热情。
“快点儿!不要落下!你们睡着了么!……”教官粗哑的喊叫声震耳欲聋,望望前路,山路蜿蜒,不见尽头,陡峭的山崖隐天蔽日,留给我们的只剩下灰黄贫瘠的土地与满满的绝望。
大口喘着气,我开始后悔前来的决定。这艰难已令我无法承受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埋头走。
一步,两步,再爬一步……抬眼望,终于看见了明朗的天。视野间,丘壑连绵,远山明秀,近冈如拭,开阔的景色使一种无与伦比的激动涌上心头。树是那样绿,绿的浓郁到似乎下一刻便要决堤泻下,奔向山野。高高低低的林木错落有致,围绕在蔼雾之中,如梦如幻,宛若仙境。刹那间,我仿佛读懂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与坚持。
队伍还在行进着,前路上高耸入云的松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的小树苗,叶子还未长全,带着些鹅黄嫩绿,与队中鲜红的旗帜相应衬着,点亮了山峦,如夏花般绚烂,格外美丽,尽显欣欣向荣之生机。美丽之余,脑中浮现矛盾的《白杨礼赞》:“这是人类战胜自然的结果”。——人类,是这份美丽的主人,是人类的耕种创造了世外桃源。
“山重水复”,是拉练路的苦辛,亦是贫脊土地上的人民坚持不懈开垦的毅力;“柳暗花明”是攀登顶峰的欣喜,亦是人力战胜自然的伟大精神。拉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欣赏自然之美,还有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
重山复水遇明花,学农学军促成长。长乐学农之后,坚毅的精神将陪伴我们奔向更灿烂的明天。
长征
八(5)班 叶贝尔
蝉在地下艰苦潜伏四年,最终在太阳下歌唱生命,惊艳众生。蜜蜂穿过世间繁花,振翅千次,才能酿得百花成蜜。在几千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亚圣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要成功,就必须要接受磨砺。
出于这个原因,学校组织了此次学农活动。一开始,我只将它当作一次在郊区的秋游。但在短短开业仪式后,我的这种轻率和轻蔑便很快被严肃取代了。
下午是拉练,六公里的距离让不少人望而生畏。有些同学打趣道,这是一场“长征”。
刚入冬,山区的天气转凉,队伍零散着拖得很长,很多同学缩着手唉声叹气,只把这次拉练当做散步。突然,教官盯上了他们!像一匹饿狼盯着自己的猎物!“蹲下!”我听见他这样说,暗自震惊。这里可是“黄土高原”啊,同学们这样称呼它,因为这里是一座小山丘,四周都是黄色的泥沙。周遭的狂风卷着泥沙和枯枝烂叶吹到脸上。小腿上午的酸痛还未缓解,所感只有凄凉。我想,我们再也不在训练时分神讲话了。
大概过了几千秒吧,教官再次突然开口:“起立吧”,这对我们可是一个大赦免。也许是害怕受罚,也许是害怕连累大家受罚,接下来的长征路程,大家默契的保持沉默,安静的出奇。途中有些很陡的山坡,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帮助那些站不稳、走不动了的同学,没有一个人摔倒。这使我形成一个错觉,仿佛我们参加的是那个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那时也是这样相互搀扶着的吧。
将秋天的落叶踩在脚下,冬天山里的冷空气吹在脸上,这个六公里的“长征”显得格外短暂。
参加学农,参加学军,我们大概也是被“天将降大任”的人,我们的灵魂在这场磨砺中成长了。
巧玩独轮车
八(5)班刘瑜
顺着历史的长河溯寻,当时间定格在1800年前——三国。相传那位“未出茅庐便已知三分天下”的卧龙先生——诸葛亮,研制出了“木牛流马”,这便是独轮车的前身。
这种老一辈常见的“财富”已被高科技取代,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我们在长乐训练基地见到了这些“年长”于我们的前辈。当教官把独轮车推出来时,看到他们娴熟的操控,大家不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独轮车的结构看似非常简单,实际上暗藏玄机。车把上的钉子和绳子是用来分担重量的,车上的木方格可以用来载物等等。听着辅导员细致的讲解,真切的向大家展示了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之后,辅导员教大家如何操控独轮车,并让大家尝试。俗话说的好,“看着容易做着难”。在教官手中那乖巧的独轮车到了我们手里犹如一个“捣蛋鬼”,一会儿扭头撞上障碍物,一会呼啸着冲进坑里,有时候甚至直接罢工——倒在了地上。这让众多原本信心满满的同学纷纷败下阵来,大家无一例外的表示:非常重,拐弯时很容易重心不稳。看着大家的狼狈样,辅导员细心的手把手教同学们,并增加了训练难度,负重载人。这一活动让大家兴趣高涨,纷纷拉上自己的好朋友,一个坐一个推。尽管有时仍然会出现“翻车”的局面,但还是让大家玩的不亦乐乎,体验了一回“载货人”的经历。
美好的时间都是短暂的。独轮车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和深切的感受。望着平放在地上的独轮车,我们不禁感慨古人的智慧。同时,我们也深刻感受到,尽管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我们不能忘掉历史,遗失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
忆学农
八(7)班 倪嘉
李大钊言:“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2020年12月2日,我校师生于长乐教育基地正式开始为期两天半的训练。回想之际,多少瞬间犹历历历在目。
松柏立冬风
冬风瑟瑟,吹不灭我殷殷热情。12月2日下午,我们派上了拉练之旅。一路走去,松树苍翠的针叶洒布脚畔。盘虬的根须挺出地表,挺拔的枝干直入云霄,昭示着生命之坚韧。我们十三中学子也似那棵棵松柏,腿再酸,路再峭,也没有人抱怨。阵阵脚步声在悠悠山谷中传荡。
水杉照天烧
操练场上,水杉针叶翩跹起舞,冬风似一群白鸽跃刁衣襟,可全体同学仍然站立着。挺拔坚毅的军姿,整齐划一的步伐,惊天动地的呐喊。红杉照天烧,燃我莘莘学子之意志。
芽儿地上冒
学军胆大意气风发,学农心细认真劳作。学军之余,学农之际,同学们扛上锄刀,挖坑、撒种、埋坑,一丝不苟。茵茵菜地上洒布着欢声笑语。
少年当有凌云志,青春奋发正当时。我十三学子,当如试翼鹰隼,如啸谷乳虎,腾渊潜龙。此次学军学农经历,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体魄上的锻炼,更是意志之捶打。弘坚强之风,塑刚健之气,回归生活,我们势在必行!
磨豆成浆
八(11)班 俞昊
“豆浆配大饼油条”,一位老杭州人的早餐标配三件套。可,豆浆怎么做出来的?难道是黄豆拿手压出汁搅拌出来的吗?一切在今天有了确切的答案。
今天是学农实践教育的第二天,石磨和模具映入眼帘。在教室中坐下,望向眼前的工具,转瞬间,一勺勺黄豆掺杂清水被倒进石磨中,“咔吱咔吱”,伴随一声声响,磨豆开始了。可与想象不同的情况——黄豆渣和磨出来的豆汁一股脑从石磨中冒出。一圈,一勺,时不时用筷子拨动石磨洞口上的黄豆。同学们配合逐渐默契,不一会儿就挤满了整整一桶。
端着桶拿到阿姨面前,一双粗糙、布满老茧的手握在我手上,握的不是很紧,但却异常有力。那一刻,透过她那深邃的眼眸,我仿佛看到了古往今来,世人所凝聚而成的智慧;我仿佛看到了早餐店老板凌晨两点起床忙碌的身影。也许在我们面前看到的只是那一杯鲜甜的豆浆,不为人知的,是无数人在背后为之付出的努力。
磨豆成浆,四字平平无奇,可在落笔的那一秒前,就已经有了像农民伯伯、市场阿姨那那样默默在幕后工作的千千万万人。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而是一次厚积薄发的磨练。
学农,初见
八(12)班 南赫
今日,是学农的第一天。乘着轻快的凉风,我们便到了此次的基地——长乐林场。
穿上肃穆的军装,在与教官的初见与相互了解后,我们褪去了以往的散漫。午休后,便开始了六千米的徒步训练——拉练。
时适秋冬交际之时,秋冬之景交错,沿途是成片的枫树与松树。枫叶紧随着队伍,遍地稀松的黄土上点着片片红枫。天空中也舞着秋的使者,恰有刘梦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那股逸兴遄飞。林间有鸟鸣嘤,空气中混着一抹清新泥土的甘香。整个林间,都是壮丽与炽热的,在我的心坎中氤氲成了最美好的回忆。
一路向前,路变得迤逦了起来,入眼的便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黄土高低有致,颇有黄土高原的雄浑壮丽,只需立于高处,便可一览无余。土坡上零星的布着星星绿点,近看才知,那是相隔颇远的植株。尽管很矮,但他们依旧挺立于干涸坚劲的黄土缝中。尽其可能,在这迤逦的自然画卷中,挤进属于自己的颜色。
拉练或许很累,但亦是我们精神的奋进。坚持住,我们可以做的更好。在学农这一漫漫长路上,留下独属于我们的诗篇。
学做火神
——野炊小记
八(13)班 章嘉裕
是日,秋风习习,万山红遍。今天,是我们在长乐学农基地的第二天。经过了早晨的训练和点评,我最期待的活动野炊就开始了。
一声令下,我们分组行动,颇有军队“埋锅造饭”之势。看着前面的土灶,我的脑海中渐渐浮现出了奶奶家中大灶的样子。于是我灵光一闪,自告奋勇地提出了烧火。
松枝噼啪的响着,赤红的火蛇高窜起来,舔着锅底。我大喜过望,忙抄起火钳向灶内送入一条柴火。可情况很快就不对劲起来:红色的火苗跳动着,跳动着,变成了蓝色,接着变成了绿豆大小,慢慢的、慢慢的,熄灭了。我只好尴尬的站起来,招呼教官再点一次火。可谁想得到,这次连教官都奈何不了“顽固”的火苗,他仿佛病秧子似的赖倒在那里,只星星点点的燃烧着,连一丝蹿高的意思都没有。凉风仍然刮着,我半蹲在一点暖意都没有的炉灶前,急的手心都有些冒汗。
松枝、树叶、小柴、木板...我们一样样的尝试着。不知过了多久,教官收起打火机,展颜一笑,烧起来了!“哇,谢谢!”我连忙坐在了灶前。里面一簇橙红色的火苗摇曳着,旋转着,那么可爱。我松了一口气,继续向灶里添加柴火。
炒菜,火要旺而不灭;炖肉,火要小而均匀。我牢记心中,不时抽柴添柴,努力支撑到餐桌上饭菜飘香的时候,背心已经微微汗湿了。
说实话,做饭的功夫,我倒是没怎么长进。不过对集体劳作的责任,感确实又加深了一分。谁说女孩子一定要做饭呢?学做个烧火的“火神”岂不也很好!
0.5秒,能做什么?
八(14)班 陈佳贝
0.5秒,一个非常短暂的时间。它不是一个整数,甚至没有到1秒钟。0.5秒到底能做什么呢?
刷牙洗脸?0.5秒恐怕连杯子的水都没灌好。换衣服?0.5秒恐怕连扣子都还没来得及系上。0.5秒到底能做什么呢?什么都做不了?并不是这样的。
在学农基地,0.5秒是一声命令下达后需要执行的时间。“军姿调整!”、“蹲下”、“坐”,几个简短的口令,完整的时间只有短短的0.5秒。不仅是这些口令,在学农基地里,你必须时刻拥有时间观念,规定好作息时间就必须严格执行,不可以早起,不可以迟到,夜晚熄灯后也不能随意讲话。吃饭时更需要注意,10分钟的用餐时间,不可以拖沓。时间观念应该刻在每个人的心上,牢牢记住。这是学农基地中的规定,也应该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习惯。
所以,0.5秒到底能做什么呢?是一次蹲起、一个俯卧撑、一次应答。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我们这群还不知生活酸甜苦辣的毛孩子渐渐明白什么是指令,什么是服从,什么是集体。不管以前的我们是怎样的,从基地的大门走出去时那花费的0.5秒,定会让我们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全新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