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晨会演讲】习近平的知青岁月
——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德育园地>团队风采>晨会演讲
更新时间: 2025年01月03日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段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大家都很熟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同学们习惯亲切地称呼他为习爷爷。当然,我要讲的这段故事,不是习爷爷的现在,而是习爷爷跟同学们年龄相仿的那段岁月,去一起感受一下伟大的人民领袖是如何读书求学、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成长奋斗的历程。

接下来,让我们把时针回拨到56年前,也就是1968年,那时候习近平15岁。当年的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很快出现了大规模上山下乡的热潮。当年习近平是老初一学生。1965年小学毕业,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在家待学3年,后在梁家河插队7年,197522岁离开黄土高坡,赴清华大学读书。回头来看,总书记的中学是在社会这所学校里读完的,花了十年时间。

青年习近平是在实践的历练中,不断积累经验、砥砺品格,获得了心智的成熟,实现了个人成长。在陕北插队期间,习近平为乡亲们干了不少实事:为解决村民们的吃水难题,带头打井;为解决缺柴做饭难题,外出取经建了沼气池;办起了铁业社和缝纫社;办起了夜校,跟乡亲们分享他在书里读到的精彩故事和深刻道理。慢慢地,青年习近平和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村民回忆说,习近平这个后生很务实:他带着大伙办沼气,得了奖,县上奖励他一辆三轮摩托,他没有骑着拉风耍帅,反倒去县上找领导换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好帮着乡亲们干农活;还有一起插队的知青回忆,习近平讲话有意思,大家都愿意听,说的话在理,大家都心服口服,这些都是他点灯熬油,从书上读来的、悟到的。

整体来看,陕北7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在这里,他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收获到一部不着一字却可以受用终生的人生宝典。这些为他以后的成长和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比半个世纪前后的两个时代,今非昔比:绿皮火车少了,高铁飞机多了;纸质书读的人少了,手机不离身的人多了诸如此类的时代变迁,还有很多,不禁反问: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身上,有什么是跨越时空没有变的呢?我想,应是学而不倦的劲头儿没有变,求索不止的拼劲儿没有变,和老百姓的鱼水情深没有变!

我今天的故事讲完了,相信大家都能有所动容、有所思考也真诚地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大好年华,努力增长才干,争当新时代的“知识青年”!




 
主办: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   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55号   电话:0571-28879123   浙ICP备0500199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