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科研师训>科研动态>正文

之江汇"空间站":疫情背景下基于CPB理念的校本研训资源利用的载体创新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作者:施益超来源:发表时间:2020-10-02

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类别:浙江省教师教育规划课题“疫情下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专项课题

课题批准号:QYZX2020206

课题负责人:施益超 杭州市三墩小学

课题组成员:金建平 沈伟群 唐旭成 章建敏


【摘要】目前各校校本研训开展多偏重于研训制度的完善、研训开展的措施,研训形式创新多,内容也不可谓不丰富。但是,研训后产生的许多研训资源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梳理少,收集归类散乱,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资源持续发挥实效鲜有落实。研训开展了,计划总结都形成了,材料也交上来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本文着重研究基于之江汇“云空间”平台建设,努力构建研训团队或教师特色的集群式“云空间”,以研训项目为资料收集展示单位,通过云空间特有的在线评价、分享功能,让研训资源活起来,展现更多影响力,提升宝贵研训资源持续使用的实效性。

【关键词】校本研训资源  之江汇“空间站”  集群式   项目化


一、研究缘起:疫情背景下关于校本研训资源利用的思考

新冠疫情期间,本着“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的宗旨,各校积极开展各类基于线上的校本研训活动,同时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教育“产物”,即校本研训资源。但在目前这个特殊战疫时期,对于研训后产生的研训资源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何有效分享资源,让线上研训发挥更大作用,提升研训影响力一直是受到忽视的。

(一)资源收集“碎片化”,过程展示无

校本研训一般按照事先确定的主题开展,对于生成资源,如:研训视频、课件、教案、教学反思、评议课过程、专题讲座、研训反馈…会一股脑儿上传至FTP。这样的方式仅仅是碎片化的收集、放置,不能最大化发挥其作用,最困难的是基于这样一种资源收集规整方法,实实在在的过程展示几乎为零。过程得不到展示,后续研训资源分享就无从谈起。诸多研训过程的展示仅仅是通过一篇校园网新闻通稿予以记录,严格讲,这只不过是记录研训过程的流水账,缺乏实效。

(二)资源推送“蒙胧化”,分享互动少

从学校层面看,研训的频度都是足够的,学校期初会有研训计划,并严格遵照予以落实开展。像笔者学校的项目制导师团,从校园网记录来看,已经到了近300次。这300次的导师团研训都有新闻发布,但是老师们的反馈如何,对研训内容是否向特定教师群体予以推送,持续发挥研训作用和影响力怕是要打问号。

对于资源的分享互动更是少之又少,如在FTP上的资源,看似收集归类得很好,但是具体内容无法可视化,老师要点评或者下载都不够直接便捷,甚至不可实现。

(三)资源规整“同一化”,个性特色缺

每一所学校或者每一个团队的研训都有各自特色和创新点,可仅看对应的资源会让人觉得,所有研训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并未呈现百花齐放,特色各显的格局。此种现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能通过有效的平台、合理的技术与方法让研训开展和后期分享评价统整起来。研训创新的不仅是形式,更多是要和研训目标相关联。如果,通过一个平台能够让研训团队或组织者将最重要的创新点完整展示出来,而不是所有的研训资源皆前篇一律地简单予以收集,那么真正的个性和特色才能得以彰显,研训目标亦能更好达成。


二、理论架构:CPB理念下下之江汇“空间站”创新载体之内涵


(一)操作定义

之江汇“空间站”:是指以浙江省之江汇教育广场为实践平台,在此平台上建设的面向学校、教师个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空间。具有以下特性:

2.png

► 自主性 云空间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需求去建设创造,可以体现自己的空间主题、空间亮点、空间特色等。

► 开放性 云空间面向互联网中的所有网络公民,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能浏览、下载空间中对外开放的学习资源。

► 交互性 云空间缩短时空间的距离,通过点赞、评价、转载等方式,空间用户能实时的对空间中的资源作出评价与交互,并能快捷方便的获取开放的学习资源。

CPB理念:所谓C就是Clustered,即“集群式”,通过整合汇集各级特色空间站向集群化站点迈进。所谓PB就是Project-based,即“项目化”,通过项目化研训机制让资源的收集和展示从碎片式向序列化改进,从简单规整向可视化云空间分享靠拢。

(二)研究框架

3.png

(三)理性认识

1.建设之江汇“空间站”,让研训资源收集“一体化”

借助省之江汇教育广场开辟的学校云空间,可以说是新形势下学校校本研训资源收集归类的新载体。根据学校自身的校本研训需求,寻求支架,将碎片叠加的研训资源进行归类管理。

2.丰富之江汇“空间站”,让研训资源分享“具体化”

校本研训资源的分享需要我们为创设更信息智能化的平台,而之江汇“云空间”为展示分享提供了新平台。能让更多不同学科的老师跨越地域的限制,获取资源,把研训资源的价值利用最大化。

3.灵动之江汇“空间站”,让研训资源评价“多元化”

好的研训资源要让大家来品鉴,借助之江汇“云空间”多样的评价功能,将研训资源的展示与各研修项目的评价相结合,让评价的方式实现多方联动,让评价的空间实现动态化,让研训资源的使用实效落地。


三、研究设计:之江汇“空间站”活用校本研训资源之构想

(一)研究目的

1.打造新样态集群式空间站,凸显项目化特色

通过课题研究,立足学校层面,由教师个人建设、项目负责人根据研训内容创设主题鲜明的特色空间,各类云空间一起形成资源集群化、空间集群化。

2.提升研训资源使用实效性,扩大空间影响力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希望立足校本研训,合理收集研训生成资源。通过合适的归类与统整,让平台首先成为研训资源的高效收集站,为过程展示打下基础。

3.丰富云空间评价考核形式,促进应用常态化

通过课题研究,将云空间内容的展示与各研修项目的评价结合起来,能够让研训实效落地,使评价更加实际有依据。

(二)操作思路

1.以建设空间为基础

合理建设、完善之江汇“空间站”,按教师身份区分建设不同种类的网络空间,并按需合理化放权,为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2.以应用空间为主体

在网络空间建设完善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空间的特点,将校本研训资源活用于云空间站,发挥资源的最大实效性。

3.以评价考核为保障

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落实课题的研究,保障校本研修资源使用的实效性,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让课题研究真实有益。


四、实践探索:之江汇“空间站”活用校本研训资源之操纵步骤

从以上几个凸出问题反馈的信息看,要最大化彰显研训活动的价值、发挥研训生成资源影响力,提升使用实效,得有适合的在线平台载体。其次是要有从上至下的合理规划,通过项目化研训机制让资源的收集和展示从碎片式向序列化改进,从简单规整向可视化“云空间”分享靠拢,从各级特色空间建设向集群化站点迈进,具体措施详见下文:

(一)集群式项目化特色“空间站”的规划建设

本文所述“云空间”以浙江省之江汇教育广场为实践平台,该空间建设相对完善,对学校、教师个体都开放,很好满足了本文中对“云空间”平台载体的实际需求,空间首页如下图所示:

4.png

之江汇平台空间既可以立足学校层面,也可由教师个人自行建设,学校鼓励项目负责人、组员教师根据研训内容创设主题鲜明的特色空间,各类云空间一起形成资源集群化、空间集群化,目前学校通过以下一些做法来完善空间集群化的实现:

1.建设“菜单式研训”特色空间站

学校目前常规研训活动有牧式教材解读、教研组主题活动、备课组活动。老师们将平日里相关研训内容上传至个人空间,并对空间资源按照个人需求进行分类整理。实际上,不需要过多的建设与精力投入,每位老师的空间就是常规研训类云空间,相互之间可以访问,资源真正共享。

学校会对老师进行操作使用培训,云平台后台资源目录分类则会由老师自己去完成。资源的上传和分享使用统一开展,下图展示的是学校部分教师各自的之江汇云空间:

5.png

单个云空间中所展现的资源都是学校常规研训活动的内容,老师们互相之间也可以访问、点评。对有价值资源可自行下载使用,这些空间既是老师各类教学活动的线上“百宝箱”,建得多了便是整个学校的线上“百宝箱”。

2.建设“项目制导师”特色空间站

项目制导师团是学校校本研训的特色和亮点,目前学校一共有47个导师团,分别由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领衔。研训活动围绕区域学科项目制研究重点展开,目标指向明确,由此而生成的资源多且具有独特性。让导师团导师和团队内教师一起建设特色空间,云空间的经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来完成。在学校云空间首页,定期推送访问量排名靠前的导师团空间,既是对导师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是推广项目制导师特色空间非常好的方法。

6.png

一般情况下,学校推荐导师以下列结构来建设自己的导师云空间:

各在线云空间要接受老师们的访问,实际上也通过空间建设督促每一位导师想办法更好地完成自身工作,更有建设性地开展导师团活动,并努力积累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素材资源。

3.建设“校级模块化”特色空间站

校级的云空间建设中,有意识地根据学校校本研训特色,进行了模块化地构建。总体有以下一些模块:

8.png

前文提及已经按照一定序列由老师报送收集了资源,现在构建模块化空间就相对比较简单了。不同模块只需从资源目录中选取对应的资源,类似资源集中在一起展示,如同淘宝店铺上架货物一般,整个空间的风格和内容选取都高度自定义。因此,云空间的模块化实现是比较方便简单的。下图,是学校云空间首页目前已经建设的几个模块:

9.png

模块化的特色空间内容指向性明确,推送方便快捷,根据实际需求可以方便自定义哪个板块推送,哪个板块下线。技术操作简单,内容形成则来源于各研训板块老师们的资源报送。

(二)集群项目化特色“空间站”的组织实施

平台空间有了,重点要考虑的就是怎样合理收集研训生成资源。基于平台的资源收集区别与传统文件拷贝,上传者和管理者都会有更大灵活性,通过合适的归类与统整,让平台首先成为研训资源的高效收集站,为过程展示打下基础。具体实施如下:

1.项目为基——云空间为本,建资源收集站

以项目为基础,分门别类建好资源目录,这个资源目录既有学校层级,也可以是教师个体。项目化可从多方面理解,如果传统一些,是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围绕期初计划与主题开展的主题式教研活动。在此基础上,再定义学校特有的一些项目化研训,像笔者所在学校的0-5年青年学堂项目、项目制导师团项目、互联网+结对帮扶项目。学校校级分类目录如下图所示:

10.png

从上图可以看出,平台上的资源目录能够自定义,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移动,也提供了方便精确查找的搜索功能。教师个人云空间平台功能相似,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建立资源目录,如下图所示:

11.png

教师个人根据学校要求,向对应资源目录报送资源,其流程可如下图所示:

12.png

现在资源有了,就如同淘宝网店后台,货物清单代码准备完毕,接着要做的就是把货物上架,让有需求的教师群体很清楚地就能看到。

2.内容至上——云技术保障,搭过程展示台

在云空间平台上,所有资源都将以可视化形式呈现,资源既是能下载至本地的有用资源,更是可以方便在线浏览观看的具体内容,直接而且有效。下图分别为课堂视频、教案、课件、研训现场图片在云空间呈现的效果:

基于“云空间”,资源内容直观展示达成了,在技术相对成熟的条件下,要把校本研训项目的过程展示出来。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时间推移,把周期内开展的研训活动进行整理,以时间线为轴多活动并行予以过程管理。另外一种则是更加接近本文论述的方式,以研训项目为单位,将研训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从而完整展示研训过程。

下图是笔者学校某导师团在“云空间”平台上展示的一次项目化研训过程,其资源罗列清楚,实现了资源可视化与获取的便捷性。

14.png

从上图可看出,围绕研训项目,在此过程中的文档、视频、电子书等各类型资源,将本次项目化研训展示得非常具体。参与该导师团的教师能够直接在首页上浏览资源,通过资源更清楚项目具体过程。

3.实践在先——专题性建设,列举报送清单

梳理学校目前主要的研训项目,建立对应的研训专题,同时根据研训主题要求,罗列可以在空间展示的具体内容清单。通过这样的方法,让空间需要展示的资源更清楚,反过来也让前期需要老师报送至指定校级资源目录的内容更清楚。

15.jpg

4.线下发动——合理化放权,强化在线参与

虽然云空间是网络化的,但校本研训活动开展是以线下为主,平台资源的获取由教师个体从空间内报送。因此需强化线下的发动,从平台优势以及研训资源报送要求出发,多维驱动教师的实际线上参与。

(1)放权教师自建资源目录

原本校级资源目录创建由校级管理员完成,但是前文提及不同研训模块会有主要负责人。具体需要组员教师报送什么资源,怎样分类报送更加合适,项目负责人一定是最清楚的。所以,可以在平台上将资源目录创建、移动的权限下放,让他们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自主创建相关资源目录。图为云空间平台上给相应的项目化负责人赋予权限,像导师、三长能够自主创设需要的研训目录了,他们的参与感、责任感会更强。对老师的要求则未必需从学校层面下达,研训的负责人和组织者从计划发起、组织实施、资源报送、审核、研训总结都会将应该参与的老师纳入进来,并且后续也能够直接梳理过程性材料,适时予以发布。

16.png

(2)开展扫码观课评课活动

平台在老师们中间有了一定影响力和知晓度,那么线上的参与就会有许多的方式。对于所有资源平台都可以通过链接生成二维码,老师们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等扫描二维码即可浏览相关研训资源,方便快捷。

对于移动终端时代来说,研训开展可以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特定资源的影响力能够通过快速传播和分享得以几何级的增长。针对此,在老师间开展扫码评课活动,将特定较有质量的课生成二维码并予以推送,老师们可以在线观看、点评。如下表,是我们在过去一学期部分推送课的二维码:

这些课的推送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云空间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对应研训活动的延续,是进一步挖掘研训资源价值的有效举措。

(三)集群项目化特色“空间站”的展示评价

将云空间内容的展示与各研修项目的评价结合起来,能够让研训实效落地,使评价更加实际有依据。比如:要评价学校导师团研训、青年学堂培训其效果如何,可以有更具体的指标予以补充:上传了多少有效的各类型研训资源,转载或者被下载了多少次,被其他老师给予星级评价的等级,团队内能够被推送至首页的好课等。具体则是通过以下举措来实施:

1.好课上架首页,大家来品鉴

   利用云空间视频上架功能,每周由各教研组、项目化研训团队选择一节高质量教研课置顶至平台首页,向全校老师进行推送,鼓励每位老师来品鉴。将课堂的持续研究力、影响力发挥到最大。下图是云空间首页课堂视频推送:

19.png

能够在首页上展示的课,可以记录在研训团队的评价中,课的推送由各研训团队推荐,经学校审核后予以推送。

2.按需下载评价,分享重互动   

云空间资源可视化后,也为老师们对一些特定资源的评价提供了依据,相互之间的互动便成为现实,老师们在项目化资源中浏览寻找对自身有价值的内容,实名登陆后可进行下载。

(1)资源共享

根据文件重要性,资源贡献者或者管理员可设置文件是否允许共享。既保证了文件隐私和所有权,又不影响资源的公开发布。笔者学校的老师们在引导与学习后,能够自主对需要的文件进行下载,云平台自动记录下载次数。学校鼓励老师们将优秀的资源共享,并约定下载次数和星级评价都较高的可以获得奖励。下图是资源下载界面:

20.png

(2)星级评分

谁的资源最有质量,最有价值,可以让使用者来评判。在引用资源的同时,可以对资源进行星级评价,在线完成这个操作简单便捷。但是伙伴间的相互评价反过来更能促进分享的积极性。     

21.png

(3)转载收藏

对于一些优秀资源,平台提供了收藏与分享功能,可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影响力。

3.设计研训评价,定量化标准

以往,评价研训的质量和成效是一直困扰学校的难点。现在基于云空间的资源收集、过程展示、内容分享、点评互动,设定研训评价标准就相对有一些简化,特别是一些量化的标准可以制定了。在前文提及的技术支持下,围绕各研训板块,对研训有效性评价设定了量化依据:

从研训过程性资源云空间报送的完整度及数量上来设定:

常规研训中,日常教研组内的考核,如:教师备课情况、授课反思撰写、学生评价也尝试通过云空间平台开展。首先是明确上传路径,其次是对照标准,网上直接评分。这是云空间平台对校本研训资源直接展示,且便于评价考核开展的补充方式。


五、研究成效

之江汇“空间站”的投入使用,仿佛让线上线下生成的校本研修资源找到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归宿”,在资源收集归类上不再是碎片化放置,在资源分享展示上更加便捷可视化,在资源使用实效上更具影响力和扩散性。

(一)空间“满”了

同时,随之带来的附加成果便是之江汇空间活跃比率的大幅提升,从学校层面看,截止目前,学校的年度网盘资源数达到了2278项,年度空间访问数达到了6594次,教师年度活跃空间比率超过了90%,年度活跃的达到122.65,从教师层面看,各学科任课老师在之江汇空间站中对研修资源的浏览、点赞、分享、收藏等操作变得更加的频繁,真正实现研修资源的后续利用:

(二)科研“丰”了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提升,综合专业能力也得到加强,其中,以我校施老师为首的青年教师为例,相关课题论文等都在省市区级取得不俗的成绩:


六、思考与展望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肯定有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后续在原有获得的经验上可以有做出如下改变:

(一)完善空间站考核机制,促进应用常态化

从空间站实际运用情况来看,应用广度和深度值得进一步推进。只有将云空间站实际应用情况同校本研修考核机制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让老师们对线上云空间站更加熟悉和了解,常态化的资源搜集、分享、展示才真的有可能。校本研修项目考核不仅着重与开展情况、过程管理,也要有后续研修效果是否持续性发挥作用的考核,将空间站建设和项目负责人阶段性考核相结合。

(二)优质研修资源重筛选,扩大后续影响力

目前,上传云空间站的研修资源良莠不齐,如果有相对完整的审核机制,将优质资源筛选出来,那么推送出去后,这些资源将更受欢迎,对应的研修项目影响力自然而然就扩大了。从目前的资源报送流程看,有一部分不排除是为了完成研修考核的内容,而非真正用心对空间站的自我经营。从研修资源后期能产生的影响来看,优质资源可发挥多大作用,那么劣质资源就会有多大的负面效应。如此看,强化项目资源审核的机制流程,其紧迫性和必要性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黄昌勤.学习云空间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与实践[G].中国电化教育.2015(08)

[2]罗惜春.云空间课程教学平台设计与应用--以普通话课程教学为例[G].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06)

[3]邓雪玲.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校本研训的实施策略[J].教育导刊.2013(01)

[4] 刘燕飞.基于学校愿景的校本培训:理念与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5[12]





《之江汇"空间站":疫情背景下基于CPB理念的校本研训资源利用的载体创新研究》课题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