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上午,社会组老师在录播教室开展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地理模块和教材研究与课标解读。
王丽沙老师与七年级(4)班的同学为大家展示了《海拔最高牧区--青藏高原》一课。一段唯美的视频把我们带入那神秘的高原。同学们从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并用地理专业术语表述出来,老师引导学生从相对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范围角度描述。同学们阅读课本,结合相应图文资料,去了解牧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老师提供学法指导,七年级地理部分要学会使用地图和图表,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读图能力,分析地理现象(提供一系列地图和图标,要求学生读图分析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和植被特点),突出这一地区最鲜明的特点“高、寒、旱”,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特色。
课后,老师们对本课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一课时的对应考纲是2019年历史与社会考纲第6条:结合图文资料,描述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特点。知道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结合材料,比较不同区域在自然与人文景观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感受区域的变化,感悟区域的发展。理解地区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从老师的教学看,注重在每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和基础知识的落实;从课堂学生展示情况看,本课通过《海拔最高牧区》案例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牧区的特点,体会牧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从研讨中我们更一步感受到,教师心中是否明确考纲及教学目标,是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