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项目制名师工作室】两条主线 化零为整 多重文本
——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教学园地>首席教师工作室
更新时间: 2019-05-16
发布者:
分享

“美好的生活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这与试卷有什么关联呢?”

“这也是我们这张试卷的最大特点——令人骄傲的杭州文化、 传承与创新。”

一段展示杭州传承与创新的视频,一串任性而不走寻常路的开场白,吴娟老师工作室的王丽萍老师和杨晨林老师采用采访的形式阐述了此次命题的思路和亮点。

亮点一:述说杭州故事,突显地域文化。

整张试卷从文学作品阅读《桂花香里啜栗羹》到非文学作品阅读《中国新闻网》《杭州日报》等媒体关于杭州发展的报道,以及古诗文阅读关于“西湖疏浚”“钱塘石堤滉柱之利”,丰富的文本一一述说着杭州故事,既体现了杭州的地域文化色彩,又展现杭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学生在作答各个部分的题目时,获得了对杭州这一文化元素的整体认知,同时倍增学生作为杭州人的自豪感,构建了一种新型考试文化。

亮点二:立足传承创新,彰显主题阅读。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贯穿试卷始终的除了扑面而来的杭州文化,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传承与创新。文言文阅读 “传承与创新”话题,文学作品阅读 “人才与创新”话题,小作文“创新的尺度”,这三道题合在一起,通过历史到现实的创新的传承,传递了一个思想: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新。

亮点三:多重文本考查,提升高阶思维。

多重文本,在我们近年的中考试题中有所体现,而且比重逐年上升。据PISA阅读素养测评框架,多重文本是由多个句子和列表构成的多篇文本。新课标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并领会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

整张试卷正借鉴了PISA阅读素养测评框架,并在试题中出现“多重文本”而不是“非连续性文本”:如非文学作品阅读题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题干中的情境表达与链接材料看似彼此孤立但存在的联系;不仅仅在试卷的某一个部分呈现“多重文本”的特点,而且尝试在整张试卷中构建大型的“多重文本”。命题中对于“多重文本”种种尝试,正是努力构建基于“SOLO”分层评测的有活力的开放性测试,从而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以终为始,考试也是学生一种学习的过程,命题者需要潜移默化,将文化、思考、理念等传递给学生,同时让学生突破分散碎片,形成一种整体观念,形成知识和思维的系统。吴娟老师领衔的项目制工作室正努力践行着这种思想。此次命题中,两条主题线索——杭州文化、传承与创新,基于提升思维的考查——多重文本考查,这几个亮点正是我们的一次尝试。

webwxgetmsgimg.jpg

QQ截图20190516112040.png



上一篇:

 

杭州市嘉绿苑中学 版权所有
校长信箱 E-mail: hzjlyzx@163.com 杭州市嘉绿苑中学 (C)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