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报》记者 徐康、何丽娜报道
“在我平时接触的学生家长中,确实有些家长表现出过于强势的倾向。这部分家长自己是能人,个性比较风风火火,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习惯了做主。而且他们追求完美,眼睛里容不得孩子有一点缺失。因此,他们喜欢什么都帮孩子张罗好,既满足了他们的做主欲,又降低了孩子暴露缺点的几率。”在听了张敏姐弟的故事后,杭州市公益中学校长潘志平特别有话说。
作为一个专家型教育者,潘志平更是指出,过于强势的家长会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这些孩子从小不用自己安排事情,所以依赖性非常强,做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相对缺乏,即使是面对一些明明需要自己来做的事情也会等在那里。”
潘志平还列举了他在学生中观察到的几个细节。在学校例行学农活动的时候,老师会带着同学们到乡下住三、四个晚上,那些习惯了父母安排的孩子,居然连最起码的叠被子和洗袜子都不去做。而在食堂窗口打菜的时候就更明显,这部分孩子总是犹犹豫豫,连自己想吃什么菜都没办法果断决定。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说:“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错和失败,因为他们所经历的这些磕磕碰碰,就是他们在适应这个社会的成长过程,这些由自己经历悟出来的东西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俞国娣还说,除了这些“强势”家长,在小学阶段也有另一个苗头值得注意,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太依从孩子,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孩子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都听小朋友的。其实,孩子还处在懵懂阶段,正需要家长正确引导,过度宠溺也是害了孩子。
两位教育专家认为,在小学阶段,孩子对于家长做的有些决定其实是有反抗意识的,只是因为自己的力量有限,就没有与父母发生冲突。但孩子上了中学之后,内心越来越强大,对于家长为他做的他们不认可的决定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比如要不要请辅导老师,填报志愿的时候怎么选择等,都是父母与子女间特别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