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澜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初字芸台,后改字仲澐(另一说字仲潭),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1893年11月15日生。他出身于世代读书的家庭。5岁至13岁入私塾并受教于父,14岁入县高等小学堂,1909年入上海浦东中学堂(今浦东中学新建教学楼命名为“文澜楼”以示纪念),一年后转杭州安定中学堂至1912年毕业。1913年进北京大学文预科,次年考入文本科国学门,受业于著名学者黄侃(季刚)、陈汉章和刘师培;从黄侃学《文心雕龙》。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日本留学,曾任蔡元培私人秘书。

“七七”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范文澜创办抗战讲习班,亲自上课,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6月,开封沦陷,随河南大学转移到鸡公山一带。不久,与党取得联系,在遂平创办抗日训练班,又随新四军在信阳一带开辟游击区,又在第五战区抗敌工作委员会做统战工作,长期奔波于桐柏山中。1939年9月,在竹沟镇加入中国共产党。
范文澜到延安后,开始撰写《中国通史》,以“为某些干部补习文化之用”。当时拟定“略前详后,全用语体,揭露统治阶级罪恶,显示社会发展法则等几条”。作为准绳。上册(上古到五代)于1941年出版,中册(宋辽到清中叶)于1942年出版,下册只完成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部分,题名为《中国近代史》上册,于1946年出版。而上、中册合称《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这种实事求是、力戒虚夸的态度著名学者韩儒林先生曾将范文澜为学的态度概括为: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这是对范文澜治史精神的极好的写照。北大求学期间,他深受老师黄侃、刘师培的影响,服膺乾嘉考证名家治学“实事求是,无徵不信”的严谨态度,摒弃任何缺乏证据的臆说。范文澜对于历史研究,提出学习理论、掌握资料、文字表达、言行一致四个问题,勉励后学。他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神似,最要不得的是貌似。”“理论和我们自己的整个思想意识、思想方法、生活行动全面地联系起来,才叫做马克思主义者在做史学工作。”语重心长,希望甚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