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的今天,1905年4月3日 ,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牺牲。

邹容原名绍陶,字蔚丹,1885年生,四川巴县人,出身于富商家庭,自幼受维新书刊影响,萌发了革命思想。谭嗣同为变法壮烈捐躯,使少年邹容敬慕不已。他题诗明志,以谭的“后来者”自居,表示要“继起志勿灰”。1902年,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邹容自费去日本留学。在东京同文书院学习期间,他一面关注祖国的命运,一面如饥似渴的阅读思想先驱者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和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接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并把它们变为扫荡清朝专制统治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武器。1903年5月,一本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的书——《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邹容开宗明义的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并为这个国家定名“中华共和国”。《革命军》为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敲响了丧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吹响了号角,成为一篇名符其实的反帝、反专制的战斗檄文。

摘录:“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呜呼!我中国今日欲脱清王朝之羁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中华共和国万岁!”“中华共和国4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

这部书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当时《苏报》主笔章士钊著文说:《革命军》“诚今日国民教育之一教科书也”。这部书对当时日益高涨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起了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满清政府惶惶不安,开始对革命党人进行残酷迫害,查封了爱国学社和《苏报》,逮捕了章太炎和邹容等人。这就是1903年震惊中外的“苏报案”。

狱中的邹容,经年累月地遭受折磨,1905年4月3日,年仅21岁的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革命军》一书风行全国,不少青年正是受这本书的鼓舞,走上了革命道路。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为表彰邹容的革命业绩,追授他“陆军大将军”军衔。生时“马前卒”,死后“大将军”,生动地记录了这位青年革命家短暂的一生和他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特殊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