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复习课的讲法现状分析:有的教师先领着学生一起回顾全章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然后就是讲解一些典型习题,以巩固全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师有的大量收集习题、试卷,让学生在题海里苦战:有的“爆炒冷饭”,让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期末复习时甚至让学生把书后的《总复习》做好几遍;有的采用“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会做每一道复习题作为教学目标。这样,教师累得不行,学生苦不堪言,而收效未必有多大。我们曾经听取学生意见,请他们谈谈感受,他们说,“前面那些知识点的总结,有些我们已经知道,老师再重复一遍,觉得特没劲,若能让我们自己整理总结,自己选择一些好的问题来复习,可能效果会更好”。在新课改的今天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我们科学初三备课组经常探讨有效复习的策略和方法,认为利用实验上复习课是提升复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且不断尝试和交流。
2018年4月3日,张连杏老师上了一堂光学复习课:《光的折射和透镜》。
首先,张老师根据“杭州市中考考纲要求”,带领学生一起梳理重要知识要点:考点一:光的折射:(1)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能概述光的折射规律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中的可逆性原理;考点二: 透镜:(1) 能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等;知道照相机以及幻灯机的成像原理;(2)认识凸透镜成像规律;(3)知道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加爱国主义情感;考点三:人的眼球(1) 知道眼睛的折光系统(2)知道近视的成因和矫正(3)知道远视的成因和矫正
随后,张老师设计学生实验:探讨凸透镜成像规律,主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试题研究》114页 实验三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要求总结:凸透镜成像的五条“静态”成像规律; 两条“动态”成像规律
(2)思考: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加透镜时像的变化问题?完成课堂练习第6题
(3)完成115页例2
(4)用笔写一个“F”,通过凸透镜怎么样能看到正立的像和倒立的像?试试看
十分钟后,小组展示各自的劳动成果,有的小组述说;有的小组到前面实验演示讲解;有的小组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点评。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的补充和点评比较有效,更难为可贵的是,在点评环节中,九(5)班的部分同学提出了他们感兴趣而又比较深奥的问题,如:没有光屏我们也能看到实像?张老师马上演示将刚刚已经成像的光屏撤去,问:没有了光屏,这个实像还存在吗?同学们想了想,当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同时让学生现场体验把眼睛放在刚刚放光屏的位置。其它的一些问题,也都通过实验一一化解了。

接着,进入当堂检测环节。该环节很好地体现了同学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同学们练习的准确率普遍较高。
整堂课进行得很流畅,学生积极合作探讨,动手实验,积极展示,参与点评,大胆质疑,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能动性;老师恰当引导,穿插点评,总结精当,巩固练习,很好地展现了老师熟练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整堂课有效而高效。
最后,教研组老师们一起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教研组组长田利敏老师做了总结发言:在重要的复习阶段,倡导建构学习,强调以实验为载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复习课焕发生命的活力,提高复习课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图文:张连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