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校共建>家校合力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怎样做父母

作者:心理辅导室来源:日期:2022年05月06日

“孩子由小学升入初中,感觉像变了一个人!”

“越管教越暴躁!”

“本以为赢在起跑线,不料却输在了青春期!”

这是不少初中生家长的心声。自从孩子进入青春期,就像进入了分水岭,完全变了模样:家长们发现自己那个曾经“听话”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开始出现了各种“顶撞”“叛逆”的言行,不少家长担心好孩子会由此变成“坏孩子”。这让本身就常常处在职场焦虑的家长,情绪变得更焦灼!

为了解答和安抚家长的疑惑与情绪,指导家长更好地开展青春期的家庭教育。5月心理健康月之际,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为初中部七八年级家长特别开展了“青春期家庭教育”线上讲座。邀请了钟志农老师,给大家带来题为《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怎样做父母》的讲座。这也是本学期“家庭教育指导”一场重磅直播活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当时的精彩内容吧!

钟老师在讲座一开始,就理论结合实际引导家长思考和辨析“叛逆”的实质是什么。钟老师提出,所谓青春期叛逆,可以理解为孩子坚定自我主张,不听从大人“管教”,有时甚至会为追求个性而片面、盲目地做出选择。钟老师认为青春期是孩子为自己争取自主权利和空间的人生阶段,挑战父母、摆脱父母的控制是成长的正常需要。孩子这种天性或是人类基因决定,到了青春期,这种“叛逆”的背后正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要。

在引导家长看到了孩子“叛逆”背后的身心需要和勃勃的生长动力后,钟老师提出了家长可以采用的十个亲子沟通思维,即:(1)家长不可以留恋“小时候的那个乖孩子”;(2)家长不可以因为“养育之恩”而滥用权力;(3)家长不可以对孩子口无遮拦;(4)家长不可以不给孩子“自主、平等、尊重”;(5)家长不可以任意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6)家长不可以用“我是为你好”为自己开脱;(7)家长不可以总想牢牢拴住自己的孩子;(8)家长不可以用别人的孩子来对比自己的孩子;(9)家长不可以用孩子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10)家长不可以用“爱”作为控制孩子的筹码

讲座的最后,钟老师也为家长们送上了衷心的建议:理解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改变家长才能改变孩子。本次讲座也在家长们的热烈称赞中落下帷幕。

图文:董煜

字号:[ ]   |  打印   |   关闭窗口